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王維基 魔童 單挑 689 「係咪特首最大?」

壹週刊 - 1233 
http://hk.next.nextmedia.com/article/1233/17089074
 魔童單挑 689 「係咪特首最大?」
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上演一週,情節比電視劇更峰迴路轉。週二梁振英召開行政會議前試圖解畫撲火,但王維基旋即現身反擊,正式宣布入稟法院司法覆核挑戰政府,更大罵匿名放風的梁班子成員抹黑港視,矛頭直指梁振英違反程序,私自改變遊戲規則。「到底係法律大、政策大,定係特首最大?」
雖然梁振英及王維基多次強調發牌不涉政治因素,但有建制派消息人士拆局,聲稱不懂政治的王維基,其實一直依附「唐營」打通內地人脈關係,不但曾加入自由黨,當上特首選委,擔任省級政協,亦曾被邀加入國慶觀禮團。可惜其出位及高調行徑,早已觸怒本港傳統左派陣營,隨着「挺唐」的港澳辦失勢,加上經歷「反國教」慘敗一役,梁振英為團結及討好這班最後的支持者,不惜付上巨大政治代價,誓要將王維基逐出免費電視市場。
王維基在週二的記者會上,呼籲在政府總部集會的同事先回家休息,並計劃與政府作長期抗爭。他又表示連日來已非常克制,但面對政府抹黑,容忍限度已到達臨界面,並嚴詞厲色道:「你唔好激嬲我!」
 
王維基:已到臨界面
他又質疑政府由原本發牌數目無上限,突然更改政策為只發兩個牌照,卻從沒進行公眾諮詢,怒火中燒說:「依家香港到底係法律大、政策大,抑或係特首最大?」他指出政府改變遊戲規則,但又不容許香港電視更改計劃書,而即使以舊有的評分標準,港視的得分從來沒試過包尾,特首及行會是違反程序公義。
最離譜是政府為了抗衡行會成員洩露顧問報告,居然向親建制傳媒放風,指香港電視賣走香港寬頻業務是失牌的致命傷,並指港視他日若獲得發牌,便須付巨款租用網絡傳送信號,但實情是王維基賣走業務時,已經與新買家簽約,無條件免費使用香港寬頻的光纖網絡二十年,質疑政府官員用「流料」抹黑港視,說到此處王維基愈說愈火,三次強調自己連日來已經非常克制。「我已忍讓多日,心理狀態達臨界面……唔好激嬲我!」他又表示,已經作好長期抗爭的準備,亦從未聽過中央出手干預,矛頭直指梁振英是整場風波的始作俑者。
據了解,王維基近日四出「摸底」,對象包括中聯辦官員,令他確信港視不獲發牌非中央立場,他仍有力與梁振英一鬥。王維基在爭取發牌上一直在背後發功,部署與梁振英政府角力。早於週日的遊行前,個人選擇不上街的王維基向廿多名高層員工透過私人訊息發送密令,包括不要人身攻擊,也不要評論或說梁振英的壞話;並稱爭取發牌予香港電視,現階段不切實際,也不會得到港人支持,員工應以要求政府解釋不獲發牌原因作為目標;更兩度重申「 We are fighting for HK.(我們為香港而戰)」。
知情人士則透露,王維基旨在讓同事冷靜下來,「唔好亂晒龍,要知道自己爭取嘅係啲咩嘢。」本刊週一就此事向香港電視查詢,發言人只回應:「內部通訊,不作回應。」
入自由黨結識唐英年
「王維基唔熱衷政治係事實,但唔代表佢唔識搞政治,同香港好多生意人一樣,佢一早已經買咗政治保險。」有建制派消息人士透露,王維基在香港傳媒面前處處顯得不愛討論政治,但其實深諳政治及權術,多年來一直苦心經營與北京的關係,踏腳石正是代表工商界利益的自由黨,早於九十年代已成為創黨黨員。
自由黨創黨主席李鵬飛接受本刊電話訪問時承認,九十年代王維基由加拿大回流香港,九三年便透過中間人介紹,主動要求入黨。「我知佢喺加拿大搞開回撥式長途電話生意,佢入黨第一件事就問我,支唔支持香港開放長途電話市場。」李鵬飛回憶說,當年市場上只有香港國際電訊專營長途電話業務,打電話到美加動輒收費十數元一分鐘,遂非常支持王維基打破壟斷,至九八年國際電訊終交出經營權。「王維基絕對係一個叻人,亦好有魄力,但後來佢話自己唔熟政治,九八年就退咗黨。」李鵬飛說。
有資深自由黨黨員透露,王維基雖然名義上退了黨,但一直與自由黨內核心成員保持良好關係,其中一個正是唐英年。該名黨員爆料稱,二○○四年港澳辦牽頭帶領港澳富豪考察內地東北,由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政協副主席廖暉親自帶隊,港方團長則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中央吹雞,各大家族都派成員撐場,王維基唔算富豪,亦唔見得會投資汽車製造等重工業,佢報名參加只因當時政府傾緊開放家居固網的連接權。」翌年,王維基便出任其家鄉浙江省政協委員。
他又分析指,王維基過往經營的長途電話、固網寬頻以至現時的免費電視業務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市場都由龍頭公司壟斷多年,王維基以大衞擊倒巨人哥利亞的姿態出現。「但佢成功嘅先決條件係政府配合開放市場,改變固有政策,所以王維基一直都有部署爭取政治籌碼。」
為了增加政治資本,王維基○六年參加特首選舉委員會,當年更以第三高票當選,得票僅次於譚偉豪及莫乃光。
做選委靠攏權力核心
有資訊科技界選民透露,王維基除了知名度高,有創意及花心思的拉票技巧令人一見難忘。「他的選舉宣傳信件有親筆語句及簽名,內附一支沒有筆芯的原子筆,諷刺政府對業界『無心』。」一一年王維基「冧庄」以高票當選選委。業界人士透露,王維基打着獨立人士旗號出選,但行內人都知他是親建制陣營,每逢有鴻圖大計他便「出山」,與唐英年關係更是千絲萬縷。
○九年,王維基向政府申請免費電視牌照,同年他便出任互聯網專業協會( iProA)的常務理事,一做便是三年,據知情人士所講,王維基與時任會長鄧淑明交情非淺,兩人更互相提名對方參加特首選委。鄧淑明去年被踢爆,替打算出選行政長官的唐英年製作競選網站,並曾擔當中間人,替唐英年牽線搞飯局,打通資訊科技界的人脈網絡。
「梁振英仲未跑出之時,唐英年一直係特首大熱,王維基投資唐營多年,一直以為發牌無問題。」有建制派人士解釋,外間盛傳王維基○八年出任亞視總裁期間已得罪中央,實情卻是王維基得到「唐營」勢力支持,早已獲中央開綠燈,是故翌年曾蔭權政府主動邀請王維基申請牌照。「○九年九月王維基仲被邀請加入『國慶觀禮團』去北京觀禮,好多人恨去都去唔到,連李鵬飛都被踢出局,若果王維基得罪咗中央,仲點可能被邀請。」
唐營的靠山是主管港澳事務的廖暉,這已是公開的秘密,為穩定管治勢力,廖暉一直以各種利益統戰香港政商界。港府對王維基作出邀請,事前亦肯定得中央首肯,但到了去年梁振英當選特首,廖暉與政商界建立的集團隨之瓦解,唐營亦因而失勢。
梁振英眾叛親離
 
 
 
 
廖暉失勢王維基失牌
「廖暉嘅港澳辦對政商界容忍較大,但取而代之的中聯辦,以及梁振英背後傳統左派及土共人士,則非常重視根正苗紅、政治思想正確,王維基這類純粹撈政治本錢嘅生意人,注定無運行。」一名親北京人士解釋,廖暉黯然退下來,代表香港與內地的人脈關係重新洗牌,王維基的人脈網亦隨之失效。
「其實這一年來,一直有中間人開出條件,只係王維基唔肯妥協,加上佢嘅唐營背景,以及任職亞視期間,曾經豪言壯語話唔會做中央台,梁振英及後面班土共早已睇唔順眼。」他又透露,之前反國教科一役,一班支持梁振英的傳統左派人士,對梁班子的處理手法,以致最終作出讓步已非常不滿,梁振英為籠絡及團結這班支持者,甘願付出巨大政治成本,拒絕發牌給王維基。
觀乎行會自去年梁振英上場後的態度,便能引證以上說法。行會消息人士坦言,曾蔭權政府年代,廣管局及獨立顧問報告都已表明,原則上容許發出三個牌照。但自七月梁振英及新任行會班子上場後,態度便一百八十度轉變,更向傳媒放風牌照將三變二,只是當時大家都以為「失牌」的不會是香港電視。
梁振英懶理反對意見
該消息透露,部分行會成員包括林煥光及羅范椒芬,去年曾支持發出三個牌照,但直至上週二行會拍板一刻,各人並無再表態堅持。有與會人士形容,梁振英早有定案,再爭論亦是徒然,「梁生立場好鮮明,好多人覺得拗都無謂。有人事後更不滿話:『點反對?講極都係嗰條 line﹗』所以好多人咪費事出聲。出面話行會大多數人支持發兩個牌,其實較為準確嘅講法,係無人反對囉,因為有人已經決定咗。」
更致命的是,當梁振英發現有成員洩露行會密件,以示反對行會決定後,為求盡快平息內部出現分歧的傳聞,透過身邊幕僚包括特首辦主任邱騰華、政府新聞處處長黃偉綸及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以「政府權威消息人士」身份向挺梁的傳媒解畫,令行會進一步撕裂,「公務員對審批過程違反程序公義已經好不滿;好多行會中人亦好嬲,你呢頭叫人嚴格遵守保密制度,嗰頭又叫其他人放料,咁做法令行會誠信蕩然無存。」事實上,連日消息滿天飛,作為政府第二及三號人物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一直沒有現身撐政府。主責電視政策的蘇錦樑本週二也來一招疑似哽咽,聲稱商務局僅協助特首及行會搜集資料,把申請者的陳述交對方考慮,跟梁振英撇清界線。
與內地談判不易妥協
面對王維基的反擊,梁振英亦不甘示弱,週二離港前向記者說:「我哋(政府)會喺法庭嗰度,將特區政府嘅理據向法庭陳述。」看來王維基要打倒無綫電視這個廣播巨人,還要先過梁振英一關。
不過,有消息透露,王維基一直透過中間人,直接與內地談判,期望中央開綠燈。其中的方案包括,讓隱形左派資金入股香港電視,又或透過收購亞洲電視注入香港電視的業務,其共通點是王維基不能再擔任單一股東。另一做法則是在內地設立後期製作中心,或與內地媒體合組公司。「總之一句講晒,就係要有嘢俾阿爺揸手,因為北京最擔心就係一間不受控的電視台。」
不過,消息人士亦坦言,王維基妥協的機會極微,否則亦不需要進行司法覆核,而即使王維基讓步,政府亦肯定不會在短期內增發牌照,予人覺得政府朝令夕改,讓其他四個電視台有藉口以法律形式挑戰政府的決定。
傻佬掟錢 員工發夢
本月十五日,政府宣布香港電視死亡。「咩心情?係諗唔到嘢……我哋好努力拍攝嘅作品,人哋睇唔到,好嘥,好灰心,唔係冇咗份工咁簡單。」翌日,王維基宣布裁員。任職副導演一年多的嚴嘉兒拿着攝錄機回到公司,拍攝的不再是劇本創作,而是真人真事:員工執包袱,「當然我哋公司啲人黐線㗎嘛,執嘢走係笑住走,冇所謂啦,笑住嚟做就笑住離開,做乜要喊晒啫!喊係因為唔捨得同事,我哋每一次同同事擁抱,都忍唔住喊。」
雖然被裁退,但台前幕後員工仍有機會在離開前「瞻仰遺容」,內部收看未有機會「出街」的劇集和節目,「佢哋攞番《新聞導火線》第一集俾內部員工睇,欣賞番大家努力嘅成果,做一啲內部分享會。我都有拍低呢啲記錄,大家覺得好不忿,因為真係好好睇,周家怡真係做得好好,我同佢講,『你係我心目中今年嘅最佳女主角』,大家都忍唔住喊。點解呢個演員喺 TVB做咗咁多年都冇機會?冇人覺得周家怡係一個明星,冇人發掘過佢嘅潛能。」
我不甘心
就是這一份不甘心,讓香港電視全體七百名員工花三日時間,大搞遊行集會,抗議政府發牌黑箱作業。這群人從不是社運搞手,今次勇敢站出來,是為香港爭取公義,「我哋公司台前幕後或高層,都唔係好有經驗去搞一個遊行,你知我哋淨係識拍嘢。遊行前一晚十一點幾,班編劇仲喺度界緊立場書,把鍘刀唔見咗,結果逐張逐張界,界到凌晨四點幾。我哋一路界、一路諗,香港人習慣係咩?個心話支持你,但要佢哋過海、行出嚟,就會話唔關佢哋事。」
幸好,香港人還沒有令港視員工失望,本週日逾十二萬人上街,「還我香港電視」、「我要高質節目,唔要 BBQ結局!」等口號,充斥銅鑼灣至金鐘街頭,港視藝員林文龍更在政府總部集會,質問蘇錦樑「你係咪男人嚟㗎」,獲得全場掌聲和歡呼。
最令嘉兒感動的場面,是集會尾聲,市民亮起手機、揮動燈光,與一眾員工齊唱《 This is my dream》,她把這個感人片段,紀錄在鏡頭內。「有咁多人支持我哋、撐我哋,係冇諗過。」
街頭開騷
集會完畢,紀錄片未完。港視約六十名員工通宵留守政總,以示爭取發牌的決心。嘉兒則準備了幾百張咭紙,打算分發給員工寫下心聲,再親手交給老闆王維基,「今日冇咗個牌,個人嚟講就係冇咗份工,整個行業嚟講就係打壓。作為呢個行業嘅一分子,你都唔出嚟、唔留守,你又有幾鍾意呢一行?」
留在黑漆漆的政總,嘉兒並不孤單,「有時我哋行開行埋去洗手間,喺天橋無啦啦會有人嗌『撐你呀!加油!』」一整晚,嘉兒沒睡,翌日又再準備「上街睇電視」晚會活動,今次,嘉兒算是半個統籌人。「前一晚十一點幾十二點,先開始傾晚會活動、聯絡,講緊得幾個鐘,要去決定做乜嘢。嗌台前幕後嘅人嚟撐場,唔係一件輕易嘅事,因為時間太短。」
努力,總有人支持。由早到晚,都有朋友和市民拿着物資和食物贈送一眾員工,「 keep住慰問我哋,好窩心,喺咁嘅環境下有大家撐我哋嘅心意,好感動。」
港視員工不負眾望,本週一晚上八時,晚會正式「開 show」,播放綜藝節目《挑戰》精華版,主持劉玉翠、艾威、周俊偉,到越南徒步攀山往韓松洞,成為亞洲首隊攝製隊穿越整個岩洞的壯舉;又播放劇集《警界線》濃縮片段,雖然網上已有近九十萬人次觀看影片,但在場近萬名觀眾仍看得熱血沸騰,不時叫好又拍手,台前幕後分享感受時,不少市民熱淚盈眶,場面感人。
最叻的人
「搞呢個活動,我哋都係好俾心機,我覺得係一個 good show,我覺得話到俾大家聽,我哋呢班香港電視嘅人,台前幕後都係好有能力,好 proud of自己。我哋唔係做一個普通嘅娛樂節目,係一個 public issue,爭取緊唔發牌俾我哋嘅原因,我哋要求解釋。我哋係呢行最有才能嘅人,但點解我哋攞唔到個牌?我哋嘅夢都碎。」
大學讀物理出身的嘉兒,曾修讀電影文憑,五年前到無綫當助理編導,由低做起,「但以前喺 TVB做導演,或做幕後,唔係幾受到高層尊重。我啱啱入行,做好細微嘅位,我哋導演組冇得同創作組傾劇本,冇溝通,個架構係編劇有編劇寫嘢,導演有導演拍嘢,總之大家揼夠幾多萬字、拍夠幾多個 shot,夠晒 duration就出街啦,個感覺就係咁樣,流水作業囉!」
「(無綫)晉升機會非常低,一個 PA(助理編導),起碼要等成十年先可以升做導演,但入到嚟港視就唔同。有條傻佬掟錢出嚟,燒銀紙咁拍戲,傻㗎,咪同佢一齊癲囉。冇掣肘,冇指引,鍾意寫咩咪寫咩,寫宇宙大戰都得,冇所謂,你寫到出嚟,製作組覺得拍到,就拍㗎喇。就係一個咁 open-minded嘅人,乜嘢都夠膽試,做創作好緊要,尤其係對編劇嚟講,冇限制地 free style去寫真係好好。」
 
白費心血
加入香港電視一年多的配音員阿煜,對於政府決定不發牌予香港電視,他感嘆配音組三十多人的心血付諸流水,「有同事喺員工大會問,王生都話無辦法,嗰八百個小時外購節目係買咗電視台播映權,又賣唔番出去,非常之心痛,好唔甘心。有同事喊,都係因為心血被白費晒。有啲動畫,我哋成組一齊開會諗對白,睇吓點樣可以令香港人有共鳴啲,啲 gag位點令香港人識笑,咁俾心機配,點解一下子就付諸流水?點解政府唔俾個交代呢個電視台?」
已被裁走的他,仍希望繼續堅持夢想,但擔心行業生態再無轉變空間,「有前輩想介紹我哋(被裁員工)做啲外判 job,但仲未知可唔可以當 full time工咁做,咁多間電視台,得 TVB有配音組,其他台都係外判,價錢好低,出糧時間唔穩定,可能三個月至半年先有人工出,好多人做一陣就走,作品質素就會比較參差。」對於前景,他只能說會繼續嘗試,「但希望有奇跡出現啦!」
公義至上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新媒體生意,中美大不同!

新媒體生意,中美大不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115.html   


作者:闌夕 (《金融觀察》供稿)
2000年,英國作家J·K羅琳出版了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書中描寫魔法世界的神奇之處時,她寫道,小哈利發現魔法報紙《預言家日報》上的圖片竟然如同電視屏幕一樣是會動的,不由得瞠目結舌。僅僅過去了十餘年的時間,這個橋段的含金量就被大大降低,習慣於在地鐵上低頭從手機上觀賞視頻新聞的人們,不再會對《預言家日報》保持敬畏和仰視了,將世界資訊裝進口袋裡的魅力,也比僅僅只是畫面會動的報紙要來得更為誘人。
新媒體摧枯拉朽的力量就表現於此,它讓想像迅速被現實替代,消費信息的用戶,也都同時充當著傳統媒體的掘墓人角色。
2012年,沃倫·巴菲特就像趕上超市大降價的家庭主婦,總計用1.42億美元收購了美國63家報紙,一年之後,美國百年老報《華盛頓郵報》宣布接受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2.5億美元報價,將未來交付給互聯網巨頭來打理。中國也並未在這場席捲全球的風波中倖免於難,根據媒體報導,2013年北京的報刊亭日均營業額較去年下降超過50%,微薄的利潤讓大量的報刊亭相繼關門,當問到報刊亭慘淡經營的原因時,業主們表示“主要還是受到了網絡的衝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獲取信息”。
然而,同樣作為受益者,美國和中國的新媒體在發展方向上卻步入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軌跡,美國新媒體產品長於模式,側重產品設計,通過互聯網基因進而“顛覆”傳統媒體,而中國新媒體產品則優於運營,主推產品功能,通過互聯網優勢而“取代”傳統媒體。這種差別,讓中美在新媒體上的商業模式、投資環境、競爭手段等都各具特色,“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效應十分明顯。
科技博客:TechCrunch vs 36Kr
TechCrunch是全美影響力第一的科技博客——這個結論經得起任何質疑,其創始人邁克爾·阿靈頓曾被美國《新聞周刊》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互聯網意見領袖Top 10,在創辦TechCrunch之前,邁克爾·阿靈頓的職業是律師和會計師。
因為熱愛科技行業,邁克爾·阿靈頓在2005年自掏腰包購買了博客建站程序WordPress的VIP系統,搭建了Web2.0聚合站點TechCrunch,用於刊發自己和圈內好友所寫的科技文章。因為Michael Arringto的人脈關係,加上網站內容確實精緻,TechCrunch在半年之內即突破了千萬人次的月度訪問量,繼而趁勢成為了美國流量最高的科技博客之一,矽谷的創業項目皆以能夠被TechCrunch報導為榮。
2010年,AOL收購了TechCrunch,並在次年因為理念衝突而解雇了繼續在TechCrunch擔任主編的邁克爾·阿靈頓,不過這並未影響TechCrunch的發展,時至今日,TechCrunch仍是美國科技資訊的第一手發布平台。除了在線廣告之外,TechCrunch通過舉辦展會獲取更高的收入,比如由TechCrunch每年舉辦的Disrupt大會,所有申請出席展會的創業公司都需要向TechCrunch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才可換來在大會上向投資者展示自己項目的機會,由於TechCrunch的明星效應,每年用於出售的席位總是供不應求。
作為TechCrunch的忠實學徒,中國科技博客36氪一度叫做“TC中文站”,域名也是TechCrunchChina.com,後因過分山寨遭遇風險而於2010年改名為36氪,但是在內容來源上仍廣泛“摘錄” TechCrunch等美國科技博客的文章。2012年,36氪宣稱與TechCrunch有著“合作關係”,不過TechCrunch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始終是動點科技,2013年更是授權後者代理成立了正版的Techcrunch中文站點,所以36氪始終被人詬病未經授權轉譯他人文章。
不過,36氪的創始人之一、北京郵電大學畢業的劉成城曾表示36氪的運營思路“更加偏向於互聯網,而非媒體”,所以內容更新只是36氪吸引流量的方式,當流量足以支撐36氪的品牌之後,一個在線融資服務平台則成為了36氪橋接創業者與投資者的殺手鐧。36氪有著專業的融資顧問作為僱員,對站內提交的創業項目進行甄別和篩選,然後選擇合適的風險投資商進行接洽,向成功投資案例收取佣金成為了36氪的主要盈利模式。
回頭再看TechCrunch,它一向秉承“只報導,不介入”的原則,在AOL尚未收購它時,邁克爾·阿靈頓曾以私人身份投資過不少創業團隊,而TechCrunch出於“避險”,會主動降低這些創業團隊的曝光機率,即使報導,也會特意標註“該項目已獲得邁克爾·阿靈頓投資”,避免可能有損TechCrunch公信力的事件發生。
社交問答:Quora vs 知乎
2008年,當Facebook CTO亞當·安捷羅決定辭職創業時,各大風投機構都紛紛表示希望能夠成為他的第一位資本靠山,其創業產品Quora還未上線時,投資者就給出了8000萬美元的估值。
Quora是一個社交問答平台,與傳統問答平台(例如Yahoo Answer、百度知道)不同的是,Quora提倡實名參與,並在初期通過邀請制來發展矽谷精英與社會名流,鼓勵他們回應位於自己職業領域中擅長的提問。有投資人在Quora回答問題時說:“我寧願從1000個高質量的內容來源那裡獲取信息,也不願從來源更多的整合性渠道獲取信息。”
貢獻智慧並幫助他人改善問題,是Quora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很長一段時間裡,Quora的首頁文案都是“不斷改進的問題和答案——來自每一個使用Quora創造、編輯和組織問答內容的用戶——的集錦”,亞當·安捷羅也承認Quora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維基百科的色彩,很多人擁有知識,而這些知識卻沒有共享給有需要的人,Quora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除此之外,一些並不在規劃範圍之內的效果也在Quora上被一一發掘:馬克·休斯,一名業餘編劇,因為在Quora上撰寫了一篇極為優秀的回答,而被福布斯錄用。
2012年,Quora完成心B輪5000萬美元融資,估值達到4億美元,這些資金被用於人才招聘、基礎設施採購以及風險儲備上,但是在關鍵的商業模式的建立上,Quora顯得較為遲鈍,亞當·安捷羅亦表示Quora會嘗試廣告、有償訂閱或者專家諮詢等收費模式,但是“擴大規模遠比盈利重要”。
“之​​乎者也”,本是用來諷刺對方說話咬文嚼字的描述,被出身Meta搜索項目和創新工場的三名聯合創始人取了前兩個字改為“知乎”,作為中國最大一家類Quora網站的命名。幾乎與Quora一模一樣,知乎也採取了嚴格的邀請制度來發展早期用戶,也正是因此,知乎也重蹈覆轍了Quora曾經遇到過的瓶頸:由於創始團隊的人脈局限於科技行業,導致話題大多集中在科技這個小眾圈子裡,難以“大眾化”,嚴重限制了用戶數字的增長。
在知乎上,有一條名為“知乎和Quora的差距在哪”的問題,吸引了23個回答,其中大部分用戶反應知乎在專業性上遠不如Quora,賣弄觀點的居多,真正貢獻知識的偏少。與Quora不同,知乎有時也會呈現出較為另類的媒體屬性,尤其是在一些熱點事件產生時,知乎會湧現出許多圍繞事件話題徵集看法的提問,時機性很強,卻不如Quora那樣對知識沉澱有著上佳的處理方式。
或許也是為了突出優質內容的存在感,知乎在2013年推出了移動應用產品“知乎日報”,由編輯精選問答案例來滿足用戶的求知欲,同時也邀請了部分用戶開通了“知乎專欄”,塑造明星作者的標杆形象。
在盈利問題上,知乎也不著急,曾經傳出“因為無法盈利而遭投資方創新工場撤資的消息”,知乎聯合創始人之一成遠也否認了消息,並表示在不傷害用戶體驗的前提下,通過廣告來實現盈利是最妥當的模式。
移動新聞:The Daily vs 今日頭條
2011年1月,默多克旗下的新聞集團與蘋果公司公開宣布,iPad上將推出由雙方共同合作開發的移動新聞閱讀應用The Daily,並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潮流”。不到兩年,由於The Daily持續虧損,默多克宣布停止The Daily的運作。
喬布斯生前與默多克私交不錯,The Daily方案亦由喬布斯過目,屬於新聞集團與蘋果公司都高度看好的項目,趕在紙媒哀鴻遍野的時刻,祭出媲美《紐約時報》的內容產品,並且正好搭乘上了移動互聯網的順風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起來,這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然而,The Daily死得悄無聲息,在App Store中收取40美元年費的The Daily,巔峰時期的付費用戶只有10萬人,一年400萬美元的收入,相比3000萬美元的年度虧損額度,顯得過於恐怖。不過問題在於,The Daily已經是​​App Store中收入最高的新聞類應用,這顯然意味著要么The Dail的運營成本超標,要么新聞類應用就不應該走上收費的道路,因為它注定無法盈利。
The Daily嘗試過削減自己的運營成本,在關閉前半年,默多克從The Daily的170名員工中裁員了50人,但是沒有刪減內容,即使如此,虧損依舊沒有止步,而默多克發現再繼續裁員的話,The Daily則將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局。當The Daily這種新媒體陷入危機時,美國正在轉型中的傳統媒體卻紛紛加大了競爭力度,《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在移動端的投入逐漸增大,在讀者流失加劇的情況下,The Daily被迫選擇黯然退出了歷史舞台。
那麼,新聞類應用就應該免費——而依靠其他方式的盈利嗎?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一匹黑馬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今日頭條”是2012年異軍突起的一款移動新聞應用,這是一個幾十人規模的創業團隊的作品,如今已有4000萬註冊用戶,其下載熱度在App Stroe資訊類應用排行榜中與“騰訊新聞”、“搜狐新聞客戶端”不相伯仲。
“今日頭條”不僅奉行中國市場上一貫的免費策略,而且它做得更為徹底——連記者和編輯都不需要,其團隊僅僅提供技術支持,在用戶通過微博等社交網站帳號登錄“今日頭條”之後,“今日頭條”將迅速咀嚼用戶的信息興趣並預判需求,最終向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頭條資訊,與傳統媒體“千人一面”的閱讀體驗全然不同。同時,“今日頭條”所提供的資訊全都來源於新聞門戶,用戶點擊標題之後則會跳轉到對方頁面閱讀,“今日頭條”不僅沒有版權顧慮,由於能夠給內容源帶去流量,也免於被封殺和禁止抓取的待遇。
“一張再好的報紙也只有一個封面,一名再牛的主編也只能照顧一種風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讓我們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為,來挖掘他們的興趣所在和價值取向,有價值的信息就會推薦,有興趣的內容就能看到,這就是用戶至上的最好體現。”抱著這樣的態度,曾供職於酷訊、微軟、飯否的工程師張一鳴在選擇創業時做了“今日頭條”這款產品,當重金打造的The Daily遭遇滑鐵盧時,更為輕巧和安全的“今日頭條”卻另闢蹊徑,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或許也是中美互聯網的環境差異使然。
只是,“今日頭條”投機於技術處理,卻難以對門戶巨頭們對移動新聞重拾重視而產生足夠的防禦壁壘。2013年,四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均對移動新聞市場投入血本,試圖挽回失地、創造入口,其中搜狐和網易更是在移動新聞應用產品上先後宣告突破1億用戶規模,這讓“今日頭條”失色不少。利用自主訂閱的設計,門戶的移動新聞應用同樣實現了個性化的推送和更為集中化的閱讀體驗,在此衝擊之下,做二手採編工作的“今日頭條”未免有些單薄和被動。
……
未來,媒體產品之間的“新舊”邊界將變得愈加模糊,投資及併購交易亦成為資本巨頭整合媒體資源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除了前文提及到的TechCrunch之外,AOL近年來還接連收購了Engadget(美國電子科技主題博客)、Huffington Post(美國新聞博客)等新媒體,而在中國,浙報傳媒投資虎嗅網(商業科技博客)、入股華奧星空(有著國家體育總局官方背景的體育門戶網站)都是類似的案例,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的生意經倒是頗為“殊途同歸”。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lipulun :一個中國人眼中的德國:貧窮懶惰土到掉渣!

一個中國人眼中的德國:貧窮懶惰土到掉渣!
lipulun 
2013-09-29 中華網論壇
http://military.china.com/critical3/27/20130929/18070499.html
廢話不多說,直接說說德國吧。

1,德國人有錢嗎?標準答案是沒錢,是窮鬼。不比大多中國人生活好。舉個例說明,隨便找一條大街,攔住一百個人,統統搶光,那你搶動的就完了,因為搶光後,你發現收入不到二千歐元。可能有人會說,國外人都有卡。你就又錯了,用卡是真的,可卡上也沒錢。我旁邊的好多德國人買了我的東西後。會告訴我,東西給他定下,他會付錢,但因為現在沒錢了,得星期一發了工資後才給我。一個沒有積蓄的國家,當然和他們的社會保險有一定關係。但社會保險好不好。正確答案是比中國好很多,但只是對懶漢來說,對工作的人來說,非常不好,因為交的稅太重了,差不多工資一半要給國家。很多人說德國平均工資有二千多歐。我們先不說這個金額是對是錯。就算是,也是快一半給國家的。何況德國平均工資根本不可能有二千多歐,慕尼黑有,漢堡有,杜塞爾夫有。其它的大城市就沒了。在柏林,其實你隨便可以花個一千歐私下發,就可以找到大把的德國人為你幹活。有可能能找到800歐給你工作。而且比正規發的人要好多了,聽話工作也勤奮,記住勤奮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德國人非常懶,更別說其它法國西班牙什麼的了。國外人全非常懶,個個是懶漢。別想讓他們加班。私下發可以給你工作六天,或者包活給他幹。那麼他得到這一千歐後,300-400要付房租。地鐵月票60歐左右就沒了。其它一些開銷一百歐左右。全得自己回家做飯吃,或者乾脆在街上啃個土耳其大餅。並不是外國人不想吃餐館,而他們吃不起,餐館的東西不便宜。隨便二個菜,指中餐,七歐平均一個,外加一杯皮酒,2。5歐左右。就快二十歐沒了。所以只能去超市日復一日的買來些雞和肉煮著吃。西餐更加貴就別說了。

2,東西便宜嗎?有便宜的也有不便宜的。比如超市裡牛奶果汁很便宜,和中國差不多。皮酒也差不多。水果好像只需要中國的二到三倍左右,基本上一歐多到三歐一公斤。可丫那叫水果嗎,吃的味道別說那個差了,又硬又僵又澀。不是人吃的,這樣的水果我在中國統統是扔掉。對了你們別說這是純天然的,一樣是人工的。桔子丫的全如棉花絮,或者是酸。巧克力和酒到是非常便宜。就這幾樣是便宜的,香煙就很貴了,統統4-5歐左右一包。所以在大街經常會碰到問你要香煙抽的人,幾乎天天可以碰到,我一般不給他們,一幫懶漢,自己沒錢也不想幹活,香煙要抽,問我要。我不給,我一天還要二包呢。我在國內一天一包,在國外為什麼要二包呢,丫的全是19支裝和17裝的原因。而且非常難抽,和抽起來非常快,一抽就完了。當然在路上拿出三毛歐問我買一支香煙的人,我還是給他們的,這是沒錢但煙勁上了的人,我理解,我會不收錢給他一支的。


3,德國人懶嗎。非常懶,不情願幹活。只要到時間,不管工作有沒有做好,直接走人,下班後你別想打電話給他們,他們根本不會接的。不要以為這是工作和私生活分明的原因。他們在白天工作時也是磨洋工的。很多年輕人都不工作,天天在賭球的地方和酒吧泡著。


4,德國人小氣嗎?非常小氣,他們從不會請你客的,請客也是最多五歐請你吃個蓋澆飯。當然他們經常會花一二歐買點小東西在聖誕節送給你做禮物,就是中國地攤上最差的東西一類的。


5,德國人喜歡佔小便宜嗎?非常喜歡,我樓下每次星期日就會來我家,問我要酒瓶,他好去超市退錢,雖然是一種節約。但我從沒答應過他,我會給他酒瓶。我只是扔了一次五十來個酒瓶。我每週五十個皮酒瓶左右。他撿了退錢後,問我住在那。然後退發錢后買了二瓶皮酒來我家,一人一瓶喝了,就說讓我以後不要扔了,以後他會來拿的。卻不問我以後會不會也會去退。好了,現在成習慣了,每週日來拿,然後給我一瓶酒喝。順便抽我五六支香煙。反正是更虧了。


6,德國政府怎麼樣?非常官僚,比中國政府官僚十倍以上。常見的比如你想辦一樣事情,你得先預約,然後他會告訴你,會在一到二個月裡給你回复什麼的,反正你在中國一天可以搞定的事,這裡沒有一到三個月搞不定。同樣德國公司辦事也是這樣,你想簽個寬帶,一般是三周到二個月時間才會開通。而且中間得來來往往寄無數個信。


7,德國有活力嗎?絕對沒有,整個歐州國家全是在吃二戰的老本,想想計算機,通訊,軟件,網絡,新能源,都快換幾代了,他們有什麼跟得上過。從來不創新,從來不主動。和老美不能比啊。實足一個老年國家。


8,德國生活豐富嗎?丫的你如果來到德國,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你第一感覺就是來到農村了。破舊的房子,破舊的衣服,破舊的人。晚上過了八點半,街上就沒人。實足大農村。


9,德國社保怎麼樣?有些不成,很多人會說,你既然交了那麼多的稅,為什麼會有些不成。退體工資反正會拿到,這是肯定的。但醫療保險就同沒有一樣,你生病了,你認為可以報銷,是的,但你需要排隊看病啊,有可能在一星期或者半年後才會輪到你看病。那麼小病一星期後是不是你自然好了,大病半年你是不是早死了。所以我認為非常不好,白交錢了。 


10,德國洋氣嗎?非常土,土得如農村山溝溝的打扮和質量。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就很好了。反正和農民工差不多,或者和農村的老頭們穿的差不多。 


11,德國有犯罪嗎?有,但比中國少很多,特別是搶劫類幾乎沒有。小偷有,一般土耳其人多一些。
先說到這裡,還有無數要說的,我得喝瓶再說。


其實在國外根本不如在中國舒服。又無聊又沒得吃又辦事又慢。我最怕的就是又讓我到國外去了。
還有在德國的老華人,只要十多年沒回中國的,那個遇味啊。反正沒事說起中國,就說中國一個半殖民半封建成國家。覺得國外對中國華人的洗及非常成功。但新移民或者新世界留學生。就沒一個認為德國生活是好的。老華人和新華人截然相反。


我最煩就是去中餐館吃飯時,那些老華人天天對我說這些。這些老華人,什麼謀生都不會,只會開餐館。而且也賺不到什麼錢。就只會說中國壞話,然後你還不能反駁,一反駁就認為你是中國政府洗腦了。丫的,我看老外對中國人洗腦才真的不錯。


說到頭,歐州是懶漢的天堂,工作者的地獄。懶漢政府也會養你好長時間。沒錢吃飯可以去教堂去救濟處吃。


工業力量應該還有,但是在走下坡路和吃老本.供房就算了吧, 德國全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的老房子租一下算過日子.真正買別墅的人很少.如果像中國那麼新的房子那麼大的房子, 德國人根本買不起.供車每月二百歐. 德國其實就一個只要吃飽肚子不求質量的飲食便宜.生活必需品不貴. 德國真實情況說出來,其實是真的非常沒有活力了. 德國還算是歐州最好的了. 中國德國二邊飛的做生意的人來說,沒一個會說是德國好的.現在也只有老華人說德國好.或者說沒在德國長居過和政府打過交道的人才會德國好.完全看不到活力和生氣。


德國妓院合法,全歐州最大的妓院就在德國 ,但也就只有一百二十人.和中國一個小城市的隨便一家浴場都不能比啊.而且價格也不高,50歐45分鐘.只是看了德國女人後,完全提不起性慾和興致.那個難看和皮膚那個黑斑還有那個比豬腳還多的毛啊.你如果有機會來德國 ,我請你,我花錢,你上吧。


歐州和美國完全相差一個檔次.但歐州人比美國還要自大.美國認為自己老大還有經濟科技軍事支撐著.但歐州人比不過美國時,就說美國是野蠻落後修養差素質低,在歐州歐州人對美國印象非常差。


我在歐州每年呆半年左右,每次要去時就磨著不想去,能少呆一天是一天,回來就天天數著手指等回來.沒辦法,只是為了賺錢,公司我總要管住的,只是為了養家糊口啊.每次回來什麼東西也不帶,就給兒子帶二大箱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