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公 民 提 名

兩個月前,學民思潮提出政改方案建議,主張二○一六年立法會選舉,先把地區直選比例提升至約六成,以便過渡至二○二○年全面直選,另廢除分組點票。
學民思潮 反客為主
由於政改議題設定的權力,在主流媒體手上,二○一六年立法會的選舉方法,一直無法引起公眾注意,學民思潮也沒有修改他們在這方面的立場,然而他們對全民提名有所堅持,提出《全民提名聯署約章》,邀請各泛民黨派聯署,結果除了民主黨、工黨及民協外,其餘泛民團體均已簽署,學民此一役奪得議題設定的主導權,在特首提名的議題堅固了進步民主的立場,應予肯定。
這次學民思潮反客為主,令號稱泛民第一大黨的民主黨陷入被動,該黨的友好報章當然不會坐視不理,還把扣帽子的慣伎施展在學民思潮娃兒頭上。
日前民主黨友好報紙的專欄發表名為《學民約章掀波瀾,泛民分裂建制偷笑》的評論,暗示學民思潮,與保衞香港自由聯盟的韓連山,有不可告人的關係:「韓連山與學民關係深厚,有人更擔心學民由關心國民教育,轉而發展成理想民主派。沒有歷史包袱的學民,會在今次政改一味站在道德高地,牽着政黨走?」韓是教協理事,卻是組織內的異議人士,多次高調批評民主黨出賣選民的所為,該文提及韓連山,似是乘機報復;至於「發展成理想民主派……一味站在道德高地,牽着政黨走」,算是哪門子的罪名?難道要民主黨永遠「牽着群眾走」嗎?
泛民媒體 大肆抹黑
該文又引述張文光的評論,說:「……若只一味堅持完美方案……最壞的結局是政制原地踏步,『最開心的相信是梁振英』。」反而在七月二十七日,民建聯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對記者說,如果二○一七年政制原地踏步,香港會好難管治,相信中央政府也看到這點,到底是一位民主派大老猜測「梁振英最開心」,還是土共核心表示「北京憂心香港難以管治」,誰比較準確呢?相信看官也會心中有數吧。
該文的尾二段,可算是民主黨及其盟友的底牌:「……學民應與政黨有默契,各司其職,前者為後者爭取更佳的籌碼,讓在立法會有票的政黨,與中央、特區政府談判時有議價的能力,這樣才會發揮更大的政治能量,否則只會令建制派偷笑。」二○一○年民主黨走入中聯辦,當時副主任李剛,便直言因為民主黨不認同五區公投,贊成「理性溝通」,才會有「破冰之會」。可見在民主黨眼中,進步的主張,也只是在談判桌上可輕易捨棄的「籌碼」,甚至是入中聯辦的敲門磚而已!

說到底,下一次政改方案,對學民思潮的年輕一代影響最大,他們要爭取進步民主,天經地義,區區還嫌他們不夠進取,現在他們被親泛民主流媒體抹黑,對這群年輕人也是一大歷練,區區當然會支持他們,亦希望他們能及早修正立場,宣示爭取二○一六年立法會全面普選的立場!
**********以上是引用自2013年8月30日黃毓民在太陽報的文章(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830/00184_012.html)********
今天民主黨友好報紙出了以下圖(http://news.mingpao.com/20130831/gca1_er_image1.htm)

內文名為:《公民提名恐難過三關消息 : 倘訴求落地生根2017未必有普選》。而文中提到:「學民思潮或政黨提出的公民提名,讓2%選民(或數萬人)便可直接提名,相信中央難接受。」
文中並提到一個「應可符合法理要求及中央較易接受」的公民提名方案。

對於戴耀延提議以電子公投形式,由十五歲以上的市民選出佔中的普選方案。

學民約章:
一、全民提名(提名委員會由全港選民組成或全港選民擁有均等提名權)為最優先爭取目標
二、呼籲市民在任何投票支持貫徹「全民提名」的政改方案

我想問問大家意見:
(1)該方案會否就是民主黨不簽學民思潮《全民提名聯署約章》的原因?
(2)如果民主黨真的提議用這個「應可符合法理要求及中央較易接受」的 公民提名方案,民主黨是否就是放棄了進步民主的立場?
(3)以電子公投形式普選方案是否一定要符合「學民約章」?
(4)是否怕泛民分裂就要接受不符合「學民約章」的方案進行電子公投。
(5)如果民主黨不簽「學民約章」是否仍是「同路人」?
(6)如果進行電子公投,一個不符合「學民約章」,但「應可符合法理要求及中央較易接受」的公民提名方案,是否較大機會得到電子公投通過?
(電子公投包括全港市民,亦有建制中人參與?)
(7)「佔中運動」商討出來的方案要否符合一定的原則?
******************************************************
以下刊於2013年8月31日明報
公 民 提 名 恐 難 過 三 關 
消 息 : 倘 訴 求 落 地 生 根 2017 未 必 有 普 選 
http://news.mingpao.com/20130831/gca1_er_image1.htm

【 明 報 專 訊 】 泛 民 及 學 民 思 潮 近 月 提 出 由 「 公 民 提 名 」 方 式 提 名 2017 年 特 首 參 選 人 , 但 消 息 指 出 , 中 央 對 公 民 提 名 雖 未 有 正 式 表 態 , 但 不 諱 言 希 望 公 民 提 名 只 是 泛 民 爭 取 普 選 的 「 假 議 題 」 , 不 是 堅 持 的 底 線 , 並 認 為 在 法 理 、 政 治 、 具 體 操 作 的 3 項 條 件 上 , 公 民 提 名 也 難 以 過 關 , 中 央 難 以 接 受 , 更 指 若 公 民 提 名 「 落 地 生 根 」 , 會 令 政 改 方 案 原 地 踏 步 , 2017 未 必 能 有 普 選 。

諮 詢 不 遲 於 明 年 初 出 台

政 改 諮 詢 文 件 將 不 遲 於 於 明 年 初 出 台 , 文 件 將 一 併 處 理 2017 年 特 首 普 選 及 2016 年 立 法 會 選 舉 方 法 , 首 階 段 會 就 原 則 性 問 題 諮 詢 , 而 文 件 將 羅 列 坊 間 不 同 方 案 , 包 括 公 民 提 名 及 其 他 的 方 案 , 但 強 調 這 非 政 府 立 場 , 僅 供 公 眾 參 考 。 港 府 將 整 合 第 一 輪 諮 詢 的 意 見 , 於 第 二 階 段 諮 詢 提 出 數 個 具 體 方 案 , 並 列 出 各 方 案 的 利 與 弊 。

三 關 : 法 理 政 治 具 體 操 作

消 息 人 士 認 為 , 可 行 的 政 改 方 案 應 符 合 三 大 條 件 。 首 先 , 符 合 《 基 本 法 》 規 定 , 包 括 不 能 架 空 提 名 委 員 會 功 能 , 選 舉 辦 法 亦 不 能 有 「 變 相 廢 除 」 提 委 會 功 能 之 意 ; 第 二 , 政 治 上 , 方 案 要 得 中 央 同 意 , 並 獲 立 法 會 三 分 之 二 支 持 通 過 。 第 三 , 方 案 操 作 上 要 可 行 。

由 泛 民 政 黨 組 成 的 真 普 選 聯 盟 , 早 前 提 出 3 個 學 者 方 案 , 當 中 兩 個 方 案 內 有 公 民 提 名 成 分 , 即 由 選 民 簽 名 提 名 候 選 人 。 消 息 指 中 央 雖 未 有 對 公 民 提 名 正 式 表 態 , 但 消 息 人 士 坦 言 , 希 望 公 民 提 名 只 是 泛 民 叫 價 策 略 的 「 假 議 題 」 , 認 為 若 公 民 提 名 「 落 地 生 根 」 , 把 公 民 提 名 視 作 必 須 要 有 的 條 件 , 將 令 政 改 方 案 原 地 踏 步 。

可 滲 入 公 民 提 名 元 素

《 基 本 法 》 訂 明 特 首 候 選 人 要 經 提 委 會 產 生 , 消 息 人 士 強 調 , 特 首 候 選 人 產 生 辦 法 不 能 繞 過 提 委 會 , 而 提 委 會 必 須 有 實 質 提 名 權 , 不 能 僅 作 核 實 提 名 工 作 。 因 此 , 學 民 思 潮 或 政 黨 提 出 的 公 民 提 名 , 讓 2 % 選 民 ( 或 數 萬 人 ) 便 可 直 接 提 名 , 相 信 中 央 難 接 受 。

不 過 , 在 不 削 弱 提 委 會 實 質 提 名 權 的 前 提 下 , 仍 有 滲 入 公 民 提 名 元 素 的 空 間 。 例 如 , 當 局 可 要 求 有 意 參 選 者 , 須 取 得 一 定 數 目 選 民 聯 署 提 名 , 成 為 「 參 選 人 」 , 然 後 才 進 入 提 委 會 甄 選 階 段 , 再 由 提 委 會 投 票 選 出 若 干 候 選 人 , 然 後 再 交 由 選 民 一 人 一 票 選 出 特 首 。

另 外 , 在 具 體 操 作 上 , 公 民 提 名 涉 繁 複 行 政 工 作 , 如 每 名 參 選 人 收 取 數 以 十 萬 個 市 民 聯 署 , 政 府 如 何 在 短 時 間 內 核 實 提 名 人 身 分 是 疑 問 。

真 普 聯 倡 區 議 員 入 提 委 會 「 符 原 則 」

至 於 提 委 會 該 如 何 組 成 , 真 普 聯 建 議 擴 大 提 委 會 民 主 成 分 , 例 如 在 原 有 的 1200 人 選 舉 委 員 會 中 , 再 加 入 400 多 名 民 選 區 議 員 。 這 方 案 會 令 目 前 選 委 會 四 大 界 別 選 委 數 目 不 均 , 屬 政 界 的 人 數 會 大 增 。 不 過 , 消 息 人 士 認 為 , 提 委 會 組 成 要 有 均 衡 參 與 的 原 則 , 但 不 代 表 四 界 別 人 數 要 有 「 等 數 參 與 」 , 故 這 方 案 符 合 相 關 原 則 。

學 民 思 潮 以 聯 署 約 章 方 式 要 求 泛 民 政 黨 表 態 支 持 公 民 提 名 政 改 方 案 。 有 泛 民 中 人 透 露 , 建 議 出 自 人 民 力 量 成 員 「 快 必 」 譚 得 志 。 現 時 工 黨 及 民 主 黨 均 拒 聯 署 , 惟 民 主 黨 仍 成 為 眾 矢 之 的 。 不 過 , 學 民 思 潮 召 集 人 黃 之 鋒 昨 晚 表 示 , 約 章 由 學 民 於 8 月 初 醞 釀 而 成 , 否 認 與 快 必 有 關 。

明 報 記 者
*********************



2016 年 立 選 不 擬 加 議 席


【 明 報 專 訊 】 政 改 除 處 理 2017 年 普 選 特 首 外 , 也 需 處 理 2016 年 立 法 會 選 舉 的 辦 法 。 據 了 解 , 政 府 不 打 算 增 加 立 法 會 議 席 數 目 , 但 在 功 能 組 別 問 題 上 , 諮 詢 文 件 將 會 循 3 個 方 向 提 出 建 議 , 一 、 減 少 傳 統 功 能 組 別 , 以 「 超 級 區 議 會 」 議 席 代 替 ; 二 、 將 傳 統 功 能 組 別 重 新 整 合 ; 三 、 擴 大 現 有 功 能 組 別 的 選 民 基 礎 , 包 括 將 部 分 公 司 票 變 成 個 人 票 等 。

至 於 民 主 派 關 注 的 立 法 會 「 分 組 點 票 」 , 消 息 指 由 於 分 組 點 票 存 廢 或 更 改 的 問 題 , 並 不 牽 涉 修 改 選 舉 辦 法 , 預 料 政 改 諮 詢 文 件 未 必 會 觸 及 有 關 議 題 。

據 了 解 , 在 政 改 諮 詢 中 將 會 諮 詢 公 眾 多 個 有 關 立 法 會 選 舉 的 議 題 , 包 括 議 席 數 目 、 功 能 組 別 的 組 成 、 地 區 直 選 劃 區 , 甚 至 是 否 沿 用 「 比 例 代 表 制 」 等 。

擴 選 民 基 礎 重 整 組 別 加 超 級 議 席

在 功 能 組 別 的 問 題 上 , 消 息 人 士 指 出 , 其 中 一 個 建 議 是 將 功 能 組 別 的 選 民 基 礎 擴 闊 , 由 公 司 票 變 成 個 人 票 , 如 保 險 界 將 個 人 票 界 線 訂 在 已 考 獲 相 關 牌 照 的 從 業 員 便 可 登 記 成 選 民 ; 地 產 及 建 造 界 則 可 考 慮 由 取 牌 照 的 地 產 代 理 成 選 民 , 好 處 是 以 專 業 資 格 劃 分 清 晰 , 亦 可 將 選 民 人 數 大 幅 提 升 , 但 有 關 方 案 業 界 未 必 接 受 。

另 一 建 議 則 是 將 現 有 的 功 能 組 別 重 新 整 合 , 甚 至 直 接 取 消 部 分 界 別 , 以 增 加 「 超 級 區 議 會 」 議 席 代 替 。 不 過 , 亦 有 意 見 認 為 , 今 次 政 改 的 重 點 是 2017 年 普 選 特 首 , 認 為 政 府 毋 須 為 2016 年 立 法 會 選 舉 「 動 大 手 術 」 , 可 留 待 處 理 2020 年 全 面 普 選 立 法 會 時 才 一 併 處 理 。

直 選 提 重 劃 選 區 方 案

直 選 方 面 , 據 了 解 各 政 黨 大 致 都 認 為 現 時 新 界 東 、 西 兩 個 選 區 太 大 , 應 重 劃 選 區 。 當 局 在 諮 詢 時 或 會 提 出 是 否 重 劃 並 增 加 選 區 , 讓 市 民 提 交 意 見 , 如 將 新 界 東 、 西 切 割 成 3 區 甚 至 4 區 等 。 雖 然 有 意 見 甚 至 提 出 可 以 現 時 18 個 行 政 區 , 每 兩 個 為 一 組 成 為 9 個 立 法 會 選 區 , 但 當 局 並 不 傾 向 有 關 做 法 。

消 息 人 士 表 示 , 劃 選 區 的 問 題 可 留 待 本 地 立 法 時 處 理 , 但 先 要 取 得 在 直 選 中 幾 大 政 黨 的 支 持 , 如 民 主 黨 、 民 建 聯 、 工 聯 會 , 否 則 最 終 無 法 通 過 , 提 出 修 改 也 無 用 。

老 千CY全家遊千山

中環出更:網民爆料 CY全家遊千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830/00176_121.html
特首梁振英(CY)今日結束為期十一日休假復工,究竟佢喺休假期間去咗邊度,過去一直係個謎,早前有傳佢去咗內地東北一帶休息,但冇圖冇真相,講乜都嘥氣。有一眼關七嘅網民就轉發咗微博訊息,爆料話CY同家人曾到遼寧千山風景區遊覽,唔知CY遠離繁囂充完電後,政府施政管治方面會否有一番新氣象呢?

港府一向不會透露政府主要官員休假嘅目的地,但呢個資訊發達年代,亦難逃網民嘅追蹤。有網民最近喺網上討論區報料,話CY休假期間曾到千山風景區遊覽,其中遊覽大佛景區時,據講CY起初被「大佛寺」三個字吸引,原來呢三個字係香港西方寺主持親筆題寫,CY大讚千山有神韻,而且係靈秀之地。

不過,再細心留意網民轉發嘅微博訊息同圖片,原來CY呢次行程非單獨行事,而係全家總動員出遊,包括太太唐青儀、三名子女包括傳昕、齊昕同頌昕,似乎一向重視家庭觀念嘅CY,一早已計劃利用呢個難得嘅假期同家人共享天倫樂。

卓妮


*******************************************

去老 千山 拜佛?進修?
遼寧同北戴河距離唔遠,去一個旅遊區亦唔使十一日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林行止:論政負責當如何 怕亂怎能防害生

信報 2013年8月28日
林行止:論政負責當如何 怕亂怎能防害生 

一、拜讀鄭赤琰教授八月二十三日在本報的大作〈沉默大多數是安定最大能量—回應「打手」論〉 (下稱〈回應打手論〉)與早一天署名「一寶」、以廣告形式在本報刊出的〈致《信報》林行止先生公開信〉,筆者不能不說幾句話;以時序分先後,先從一寶的公開信談起。

「公開信」認為筆者有關「幫港出聲」的論述,有五點「有商榷的餘地」,對於前四點,筆者只能「無詞以對」,所以如此,皆因不願介入不盡不實、無益無建設性的「語言藝術」漩渦。關於「公開信」的第五點,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是無關重要的高滔之論,誇誇其談;不過,筆者卻心生感觸,有幾句不吐不快的話要說。

「第五點」的「重中之重」是這兩句話:「負責任之論政者應提出香港在中國發展中尋求共生共存之路,將中華民族帶向穩定光榮之大道。」

筆者從《信報》開辦之日,可說「全年無休」地撰寫代社論的「政經短評」,到數年前開始每周三篇的「林行止專欄」,前後超過四十年,篇數不止上萬,字數當在二千五百萬至三千萬之間,除了不成比例的少數近似讀書劄記和生活趣味的龐雜文字(不算是「雜文」),其餘十之八九,均為議論本地及海內外政經的文字。有此「資歷」,筆者固然自視、相信讀者亦視筆者為時事評論者或論政者。不過,捫心自問,寫了數十年「政論」,卻從來想不出有像一寶那種對「負責任的論政者」的看法!

筆者不會妄自菲薄,把論政文字視為遊戲筆墨,斷事論人,因而從不「隨便道來,妄加月旦」;另一方面,更不敢狂妄自大,以為政論真有足以興邦、喪邦的威力。作為寫政論的文工,筆者力求務實理性,勤讀勤思考,不懈追求深闊的人文知識,且以之作為立言的根基,條陳事理、認識表裏兼顧分析,無論是引中外前人所見或是一己所得,發而為文,從來不以其為個人的「主張」,僅是一些經推敲後以為可供讀者參詳、思索、比較和取捨的見解。一寶建議「負責任 的政論者」需「將中華民族帶向穩定光榮之大道……」,佔據「愛國愛港」的高地,可是在筆者看來,全是大話荒唐、不及理性的廢話!過往數十年,尤其是在內地改革開放後的二三十年,和本報大部分作者一樣,筆者有關中國政經的論述,有哪一篇哪一段的用意是與之反其道而寫?

未被「愛國愛港」這句識時 務者十分中聽的口號「污染」前,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看到這句口號式的「指引」會失笑,且會感到當中的虛妄;但是九七回歸之後,尤其是在梁振英上台這一 年多來,這種也算是人家自掏腰包、也許受到「贊助」而又可能是報社免費「納言」的廣告,兩句看來不經意甚或是好意的提點,卻令筆者意識到,香港已與「過 去」漸行漸遠,現在的香港已和筆者這一二代人成長、發展的生態不大相同了。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主任及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金銓教授近著《報人報國—中國新 聞史的另一種讀法》(中文大學出版社二○一三年)的代序說「王芸生(《大公報》創辦人)目睹國民黨大勢已去,擔心共產黨不要他這種人,很快就跟上時代,對 自己和對《大公報》都是上綱上線,罵得一文不值,既自譴、又自賤……」,又說「很多『民主』報人(如徐鑄成、蕭乾、儲安平)也都經歷這種扭曲」。王芸生為 求存為報毛澤東「特殊關照」之恩而「扭曲」自己和他代表的報紙,李教授因此質問:「難道這是一般自由知識人共同的歸宿?」筆者可算是「自由知識人」,但絕 不希望追隨上述諸位報界先進般無端打倒昨日之我,更不會把所創報紙及同事拖落水!

一寶的「共生共存」,要不是共產黨的「生」、共產黨的「存」還罷了,若是黨八股般如「經濟要為政治服務」的餘緒,文人要為國家而非忠於自己的識見,這樣的轉變,筆者「轉」不過來,自己已過了「迎難而上」的年齡,擱筆不寫也許是眼前的選擇。

二、「打手」論「中傷」了「發聲」幫,看來還傷得真不輕,否則不會有那麼多「駁斥」文章一篇接一篇地列序上報;雖然反駁聲雜,卻完全無法說服筆者對其墜入「打手」角色的觀感。

不打算就沒什麼論點的「反攻」再添筆墨,只有鄭赤琰教授的回應,具有進一步探索、討論的意義。鄭教授用心解釋,讓筆者理解更多有關他為什麼會站到人前「發聲」的用意。

〈回應打手論〉分段解說「發聲」不是打手集團、不是「打手」層次,其不論政、不組黨、不遊行,為的是希望藉公開呼籲,發動沉默的大多數齊聲叫停「佔中」。換句話說,他們「發聲」,是因為他們害怕香港會因此而動亂!

筆 者無意研究「發聲」的真身是否打手,但是他們的亮相,確實予人以不堪的印象,主要原因,恐怕是受環境烘托所「累」。當前香港最令人吃驚、憤怒、擔憂的歪 風,就是在不同層面的不同意見人士之間,湧現了經過刻意「分流」並加組織而拉開的敵我對陣式戰線!從權力核心的「梁營」、「官辦」,盯着泛民黨派而抬頭的 愛護香港力量、愛港之聲……。媒體固然有兩種意見的穿插,就連學生家長,也在聲援和反對教育政策上,變成對頭人!

筆者無法確定歪風的緣起, 究竟是北京的意旨還是港英的策動,反正他們全在梁振英掌權之後才現身,那是徹頭徹尾破壞香港的和諧、必將生亂的禍害之尤。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並不害怕 共產主義,卻實在不能不怕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為了執政、為了穩固權位,往往會把一些原屬形而上的、應當憑理性化解的思想鬥爭或階級矛盾,全部從意識理念層 次,化為具體的、形而下不人道的殘暴鬥爭和政治運動,對社會和經濟必然造成災難性破壞。當年的「前途談判」,香港人被北京「鐵定收回主權」嚇得魂飛魄散, 就是驚懼共黨治下那些有理說不清的血腥鬥爭和昨非今是、今非昨是的政治鬥爭和人性改造運動。

中英談判,兩國各有立場,卻能同樣體恤港人的憂 慮,出了《聯合聲明》、出了港人日後賴以安身立命的《基本法》。順利過渡說明香港人相信一國兩制的承諾、接納中國是共產黨專政並為香港「宗主」的政治現 實。港人深切明白,香港只不過是個統屬共產中國及獲北京保證一定期限內自由開放的特別行政區。

回歸以來,無論董建華還是曾蔭權,他們作為特 區領導的表現,縱有不足、招人話柄、受到罪詬,卻總不致好像今天的梁振英般把香港變成一個處處要分敵我的戰場般可怕。突出矛盾、硬分敵我、失去「和衷」, 哪來「共濟」?港人害怕共產黨管治下的人人鬥、處處鬥、天天鬥,梁振英的管治,卻予人以港共(?)治港、高度「共」治的印象,那是因為社會現實反映了共黨 管治不離鬥爭的特色!

《基本法》是否仍然可倚靠?北京會否繼二○○七年雙普選的一再拖延後,再次在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員)方面遲疑? 怎樣的選舉制度才足以體現中國絕對擁有香港主權的威儀、同時切合香港的實情?由於梁振英在政改事務上蹉跎歲月,一再避而不談,港人的焦急,又豈止於一班泛 民黨人和學者?

正因為「發聲」中人不乏「不是沒腦的論述」,他們站出來卻劈頭便說不論政、不組黨、不遊行,只是對準未必出現、或會出現的 「佔領中環」行動,而那行動的計劃根本不是什麼陰謀造反、武力對抗,只不過是強調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秀才(秀才領導牽頭的公民)抗命!「發聲」卻針對 「佔中」可能出現的行動,飽以重拳,極盡鞭撻,那豈是筆者所認識所尊重的其中數位學者的氣度?真難相信那是他們自發的組合和思路。除非「主謀」心存忌憚, 為了避免不是沒腦的讀書人意見參差、在未經拍板的政改上說三道四、添煩添亂,於是在號召斯文人與斯文人「對決」的同時,刻意點明他們不會介入政治討論,亦 不爭取怎樣的真假選舉,光以打擊「佔中」行動為唯一的單薄任務!

對於鄭教授對後殖民者管治的想法,下周 — 天天談政治,筆者亦有點膩的感覺 — 再議。
http://forum.hkej.com/node/104984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區家麟﹕香港迷思摘錄

區家麟﹕香港迷思摘錄
(本文21/8/2013刊於《明報》)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21.html
【明報專訊】歪思怪談,香港一向不缺,很多空廢言辭或片面之說,流傳已久,近日又不絕於耳,謹摘錄數語。

〔民主不能解決所有社會矛盾!〕——用法:必須加感嘆號,以示驚世大發現,其惹笑之處與大聲疾呼「阿媽係女人」或「十二碼一係入一係唔入」雷同。延伸例句:「民主不是萬能的!」(其實世上有什麼東西是「萬能」的?)

公平選舉能令市民順氣,自選賢能,當權者獲正當授權,出師有名,容易凝聚共識,事半功倍。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沒有萬能靈藥「能解決所有社會矛盾」。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名句:「民主是最壞的制度,若不計其他所有曾經實行過的。」

〔你想唔想香港亂?〕——用法:強調「亂」字,擾動人心,誇張作大,製造恐慌。每見泰國、津巴布韋、埃及等地民主失效時,即如獲至寶,大聲疾呼「民主好亂」。延伸例句:「我們要穩定」(其實朝鮮也很穩定。)「你看埃及民主選舉後幾亂!」(請留意一下世上人均生產總值最高的經濟體,除了一些產油小國,都是民主政體。也請留意埃及亂源在軍隊干政、民選總統上場後即圖修憲擴權與民為敵,亂象也源於城鄉撕裂與教義分歧。)

〔搵食最重要!〕——用法:阻人搵食,罪大惡極;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天字第一號人生目標,再配合「家是香港」「獅子山下精神」,暗示大家要埋頭苦幹,艱辛都要溫馴地笑,努力奮鬥自有回報,沒有回報是你懶惰。延伸例句:「佔中運動或許會令香港樓價下跌兩成!」(提示:梁振英出盡三辣招也只是跌了2%。)

內地報人程益中曾言:「我今天的小康生活,只是豐衣足食的豬圈。」民主政制與經濟發展可以並行不悖,香港政治權力長期被一小撮人壟斷,早已積壓躁動不安;溫飽了、豐足了,香港人需要多一點尊嚴,溫和而積極的抗爭,是因為等了30年,忍無可忍。

〔成日鬧,政治化!〕——用法:把反對者的批評都歸類為「政治化」;把「鬧」當作「鬧爆」;把所有「鬧爆」都視為非理性,明示暗示政治污穢不堪,不碰為妙。延伸例句:「哎,好煩,我不喜歡政治。」(正中下懷)「廉署變成政治工具!」(轉移視線)。

政治是眾人之事,作為公民,不能抽身,眾聲喧鬧之中,不受任何勢力擺佈誤導,不落入「政治化」的迷障,依據事實,理性分析,果斷發聲,不動手不爆粗,吵吵鬧是健康社會的正常一部分。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所著的《烏合之眾》,明言群眾不用理性思維,只有形象思維,易受操弄,他論述鼓動群眾之術:「採取的形式必須是令人吃驚的鮮明形象。」亦不用多加解釋,「萬萬不可借助於智力和推理……絕對不能夠採用論證的方式。」

靠嚇以蒙混人心

如今,這種權術運用正在蔓延,靠嚇以蒙混人心,以牽強比附營造鮮明錯覺;權錢有勢,大家要慎思明辨,小心提防。

時局的發展,令人嘆息,但每一次嘆息,就覺得自己墜進圈套。

■延伸閱讀

書名﹕《烏合之眾》

作者﹕勒龐

請張五常先生冷靜看民主 作者:楊心寧

http://www.workerdemo.org.hk/0004/12000087T.htm
張五常先生在《壹週刊》741期發表一篇題為「中國青年要冷靜看世界」的文章,內容大致是選舉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當心向野心家錯託了權力,導致福利開支泛濫。張先生告誡年輕人熱情不能解決問題,可惜,文章卻充滿右翼經濟學者的熱情,無助解決問題,也難以令人信服。

為了勸說年輕人不要被民主信徒利用,張先生引述大師奈特言論:「當有人告訴我他需要些權力來做點好事,我會衝動地想:是嗎?有誰曾經用其他理由來爭取權力呢?有了權力,這些人做出甚麼好事來了?」

是嗎?那是否表示根本不需要有政府?

沒有政府的自然狀態,並非如道家描寫得那麼浪漫,而是「強者凌弱,智者詐愚」的森林世界。有人願意母親隨時遭人強姦,或自己剛領的薪酬任人搶去,只能怨力不如人嗎?沒有政府,有私人公司會經營公園、公共圖書館等無利可圖的行業嗎?沒有主權者,誰以政治手段調和各階層的利益?我們還是否須要以稅收、福利、教育、醫療等政策去縮減市場競爭所造成的貧富懸殊?(有人說不須要,但競爭失敗者就活該餓死這種想法相當極端,不符現代文明精神。)

如果我們還須要有政府,那麼,最高行政首長和立法者應該通過甚麼途徑產生?無疑,普選也可能會選出不當人選,但有沒有更好方法?如果我們連自己的獨立判斷力都覺得不可靠,由中央指定的八百人選委會和側重行業利益的功能組別代我們決定,或由董特首代我們委任一百多名區議員,又是否更可靠?阿里斯多德就提出過一項原則,由多數人作決定,比由一個人作決定犯錯機會少。百萬富翁節目參加者如果相信現場觀眾的集體智慧,答中率幾達百份之百,可為佐證。

當然,我們也會交錢給投資顧問代我們投資。但至少這位投資顧問是由我們揀選的,而我們沒有權揀選特首和選委會成員。你會放心以擲飛標方法,隨便在街上找個人替你理財嗎?

再者,張先生一直告誡大家,政府膨脹會導致官僚濫權和個人自由受侵蝕。如果張先生正確,我們更須要監察和制衡了。但沒有普選權和進一步的監察權、罷免權等民主機制,人民又如何監察和制衡政府呢?奈特(可能也加上張五常先生)說,每當聽到有人說需要權力來做點好事就反感。但不要忘記,中央領導人和特首董建華先生正是這類人。我們是否也有必要監察和制衡中央及特區政府?是否也須要在香港和內地建立民主機制?

因此,奈特大師和張五常先生大可不必每聽到有人說要權力做好事就「衝動」。奈特認為所有有私心的人都自稱要做好事,難道這就等於所有自稱要做好事的人都有私心嗎?而且,如果一個政治人物有私心,但政策客觀上又有利於國計民生,投票給他又有何壞處?張先生服膺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難道還認為合法地追求個人利益是罪惡?因此,不妨先細看這人的主張是否真的有利於民。否則,再看有沒有其他更佳選擇。如此才能解決問題。

至於張先生認為普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那真是越扯越遠了。無疑,只有荒謬社會才會連是否更換一盞交通燈也舉行全民投票。但主張加快民主步伐的港人,從來都只是爭取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由普選產生,沒有人提過這麼荒謬的要求,環顧世界也罕見有這種要求。

張先生以選舉會導致公共開支增加作為質疑選舉的理由,同樣令人難以苟同。

張先生說:「香港在完全沒有公眾投票時,政府開支是百份之十七,今天是百份之二十三。」他擔心會導致經濟崩潰。

但是,評估一個地區的經濟好壞不能單看政府收支(還要看通脹率、失業率、本地生產總值等指標)。評估某地人民的幸福度更不能單看經濟。張先生不滿香港引進了投票制後導致公開支增加,那麼大幅削減公共開支會有甚麼後果?我們暫且採用逆方向思考,看看中國大陸。那裡幾乎沒有任何公眾投票行為(形式上有,但官方通過篩選候選人內定結果),社會保障程度也遠不如香港,現實是:在深圳,一名臉部被撥腐蝕性液體的女子因為身上不夠現金,送院後沒有醫生肯替她救治,結果失明;在貧困山區,孩子要依靠港人的希望工程捐款才有機會讀書;在惠州,一家手套廠的工人平均每月工作超過500小時,最低工資只有300元人民幣,一位年輕女工勞累致死!(孫立平:《斷裂》)有人說這叫自由市場機制,我會認為,無節約的市場機制等同地獄!

有人或會說我是採用了極端的例子。無疑,完全沒有社會保障和用盡每一分一毫去推行社會保障都是極端,要運用多少資源,不能由張先生或我說了算。因此,香港是否面臨經濟崩潰或是否需要大削社會保障,更須要交由公眾討論了。

但是,張先生文章還透露了一宗叫人吃驚的事實,原來當年他曾經建議過一位草委朋友在基本法內寫明「政府開支不能超過國民收入的百份之十八」。這數字比他滿意的百份之十七只多了一個百份點!建議之隨意(數字如何計算出不得而知,但肯定沒有經過公眾討論)和欠彈性(能否應付形勢變化和天災人禍?),而且由欠缺民意基礎的草委以黑箱作業方式討論,差點獲通過,想想也叫人揑一把汗。如果真有這條硬性規定,我懷疑特區政府能否有足夠資源入市打大鱷,或在金融風暴、沙士危機中推出種種抒解民困措施了。

越細讀張先生的文章,越令我肯定民主重要。

每當有反對零七零八雙普選的人對我說:「小心不要被有政治野心的人利用。」我都會懷疑他的潛台詞其實是:「因此,請受中央領導人和董建華利用,安心接受家長式統治。」

黃英琦 :「沉默大多數」

文化拆局 - 黃英琦
「沉默大多數」
(2013年08月20日)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8749&d=2132
【am730專欄】香港社會本來就是保守的,上一代都有走難和對戰亂恐慌的基因;維繫他們的社會價值是物質的充裕,是家庭幸福社會安定繁榮;要這些,就可以放棄其他,甚至保持沉默不作聲。
在九十年代,我有一段時期與飛哥、夏佳理等同在自由黨,那時我才理解,原來建制人士心內總認為社會上有「沉默大多數」,他們是上述追求安穩的一群,是務實派,不會出聲,也未被代表。當年的自由黨因此認為,他們可以代表這沉默的大多數。建制人物也不相信民意調查,我聽過這樣的話:問一千個人就能推斷民意?那些沉默大多數是不會聽電話的,也可能未回家。
究竟沉默大多數有怎樣的「面貌」?大體就是:怕事、服從、認同大局這樣吧。但我始終相信,當教育愈來愈普及,人的素質提升,自然會有獨立思考,愚昧無知和盲目附和的人應該愈來愈少。
二十年了,建制政黨不斷尋找這些沉默的多數,他們一時是政治冷感的新中產,一時是慣性接受組織安排的長者和新來港人士。今天,這策略變了,社會撕裂,矛盾一觸即發,不同建制團體組織起來,索性聲稱他們代表擁有「安定繁榮」基因的社群。他們有不同形態:有些非常勇武,愛用肢體語言,另一批則學識較高,辭鋒銳利不饒人。他們「為港出聲」,愛連環投訴。當然,激進的民主派也有同樣招數,於是他們成為雙方的鏡子。
我不相信社會仍有沉默大多數的說法,因為公民已覺醒,公民社會發展十多年,看似沉默的人其實都充滿能量,當政策「搞到」他們的下一代,其組織動員和承擔能力令人驚訝,例如反國教的家長和反對聖士提反轉直資的家長和校友,為公義站出來,不怕被算帳。
我每隔四年會看到這些沉默大多數,他們會投票,但不接候選人單張,逕自走進票站,一臉嚴肅。我在一些朋友身上也看到沉默大多數,他們想過自主的生活方式,不想做怪獸家長,給予孩子空間去健康成長。我知道他們緊張甚麼:孩子的多元教育,社會的自由開放,網絡不能有審查。
站在兩極的人佔社會的少數,若說中間的是沉默多數,不如說他們是已醒覺的公民?
作者為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

*********************
陳景輝﹕詭異和被利用的「沉默大多數」
http://news.mingpao.com/20130829/fad1.htm
【明報專訊】近期,社會多了一個流行的詞,叫做「沉默大多數」。按定義,這個「沉默大多數」,理應就是寂靜無聲。既云沉默,至少理論上難以驗證,但有趣是,政壇不分左中右派也都喜歡將之掛在嘴裏。

例如,最近「幫港出聲」就號稱要團結「敢怒不敢言」的「沉默大多數」反對佔領中環;之前,吳克儉也說過「沉默大多數」其實是支持國教科的;而梁振英更不在話下,他多番提出警告,香港正遭少數人騎劫,呼喚「沉默大多數」發聲,云云。

對於佔中,坦白說,我也不知道傳說中的「沉默大多數」具體有什麼看法,是部分抑或全面反對(或支持)?在什麼條件下會支持和反對?又或是,更多人根本搞不清楚佔中的意義,這又何來表態呢?等等。凡此種種,都需要詳細的社會調查和深入的民間討論。

然而,我最不耐煩的是,有些人卻急急認為,「沉默大多數」都是支持自己的。而在這幫人的嘴裏,「沉默大多數」的「沉默」兩字幾乎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只想急就章的據為己用,將「沉默」都看成是給自己的掌聲,完全是一種政治幻聽。

當然,此等據為己用,也是對沉默大眾的侮辱。

另一邊廂,「沉默大多數」也遭政治狂熱分子批評撻伐。什麼「沉默大多數」就是助紂為虐,是「靜靜地與施暴者合作」,是梁振英的同謀共犯等激憤說法,也是過早地將「沉默大多數」視為自己的敵人。這其實也是建制派的鏡像倒影,分別在於,一方視之為粉絲,另一方則視為敵人。


我想說,所謂「沉默大多數」,他們既非敵人也非粉絲,而是在這個權威瓦解、令人六神無主的年代,給各方政客據為己用的符號修辭罷了。人們只是將之據為己用,而一個具有真正整體性的全民意志,卻未曾出現。
********************************


不沉默的大多數

  | 三文治 –

圖片:Getty Images
政府好喜歡說,那些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是默默支持政府的,反對那些抗爭者搞搞震的,只是他們不會出來示威,市民看不見而已。

也不盡然,我遇到的大多數人,他們也講一些話,如:
「這些示威者打打鬧鬧,講粗口、扔雜物、推鐵馬,教壞細路,搞亂香港。」
「當初諮詢的時候你們不說,現在才來搞示威?離譜了點吧?你們要政府如果做呢?」
「那些高官都是很慘的,坐在立法會被人罵,又不能還口。他們只不過是想推行政策而已。」
「政府做什麼你們都說不對,那麼政府要怎麼辦,你們才滿意?」
「這些人真偏激。社會如果都是這些人,香港沒救了。」
「示威不能當飯食。好端端的青年人,讀好書,找份好工吧!」

你反駁他們,他們有些會收聲,憋着氣,有些會歇斯底里,狂罵你。不信?你可以用以下的話,反駁他們:
「你這麼不滿他們,不如你走出來示威,安慰政府,展示好市民的力量吧?好不好?」
「香港社會不會亂的。社會上不盡是這些激進的人,還有你們這些人在謹守崗位、維繫秩序嘛。你們有什麼好操心的?」
「政府依照我們的建議做,我們就滿意,就不罵了,但政府肯嗎?」
「政府諮詢的時候隱瞞真相,匆匆走過場,現在我們出來反對,有什麼不妥?」
「香港立法會只有否決權,沒有提案權,又有分組點票。身為公民,這些你知道嗎?政府的議案如此無理,這些民選議員不打鬧,可以做什麼?」
「我們示威,就是因為政府破壞我們的生存空間,搞到我們無工開。領匯上市之後,自由行蜂擁來港之後,幾多舖頭執笠,幾多人無工開?」
「那些高官收很多人工,只須坐着等人罵。這樣的工作,有什麼慘?給你做,你也會答應吧?」
「如果有朝一日,香港有普選,這些激進者的民生提議都獲得政府通過,你還會罵他們嗎?你罵他們,是因為他們是毫無權力的少數人吧?」

沉默是有力量的。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說,「沉默啊,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香港的所謂沉默的大多數,其實毫不沉默,他們專潑冷水、自欺欺人、攻擊正義抗爭者的熱切程度高於獨裁政府、維護財閥的熱切程度高於地產富豪。他們毫不沉默,他們是惡毒的詭辯家、毒舌者。這些無道德、無立場的一群人,只是將自己在生活上的怨恨,發洩到一群抗爭的弱勢者的身上。他們視這些抗爭,好像毫無關係的電視劇,可以任由他們亂罵。這是無德。然而,他們在自己工作範圍內、在家庭崗位上,大都是盡忠職守的。也由於他們在小範圍內盡了義務,便以為在公共範圍內,也有道德的發言權,可以指點江山。這是無知。當抗爭者的訴求獲得政府接納,例如庫房派錢,每人一萬,他們不再出聲反對,便成為從中取利者(free-rider)。這是無恥。

我們不祈求那些所謂沉默的大多數轉過來幫忙正義的抗爭者,因為這些自欺欺人幾十年的人,他們的智力思考有既定的扭曲規則(俗稱黐線),已經抑制得無法用常理來說服。他們不會覺醒,不會挺身而出的。我們只是要求那些人,在義人奮鬥的時候,保持沉默。講少句,當幫忙。

業示威者


毓民特區: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821/00418_002.html
周融等四十多名商人及保守學者成立「幫港出聲」,聲言「佔中」將引起動亂,經濟蒙受損失,要爭取「沉默大多數」站起來發聲反「佔中」。
「沉默大多數」的政治論述概念十多年來散見於保守陣營:○三年七一大遊行,有親北京人物說,不上街的香港人比上街的多;貪曾○五年的特首選舉英文政綱,也有收錄這個名詞;一○年總共有超過五十萬人投五區公投候選人一票,然而政府把焦點放在低投票率,而無視當日不投票的只可作棄權論,又豈可當作是支持政府的「沉默大多數」?
「沉默大多數」一詞是舶來品,原本是指已仙遊的人們,逐漸在歐美政界引申為不表態的政治冷感群眾,美國前總統尼克遜更把此概念「發揚光大」。而在尼克遜之前,一位英國女史家瑋治活也用此詞描述一名英倫昏君,值得港人警惕。
瑋氏著有兩冊關於十七世紀英國兩次內戰的著作,在她筆下,英王查理一世剛愎自用,既想從國會手中奪回權力,又欲把英國變回天主教國家,兩者都是開時代倒車,第一次內戰兵敗後他仍死心不息,想借助蘇格蘭人之力東山再起,瑋氏形容查理一世「他仍然真心樂天的以為,蘇格蘭的沉默大多數支持他」,實情是他在該處亦是眾人皆曰可殺,結果查理一世再敗被俘,以叛國罪名處斬。論到剛愎自用及開時代倒車,梁振英與查理一世倒有幾分相似。
可見所謂「沉默大多數是親政府」的說法,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而已!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


大政黨,資源

區議會,立法會

689 無能實證

梁振英說, 對人質事件中死者家屬和傷者的訴求 , 銘記於心,強調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 已和菲律賓駐港總領事人員見面23次。
但現任馬尼拉市長,前總統埃斯達拉達,在接受香港有線電視專訪時,表示願意 代 表 馬 尼 拉 市 政 府 向 人 質 事 件 及 死 傷 者 家 屬 說 對 不 起 。
他 認 為 三 年 前 發 生 人 質 慘 劇 , 前 市 長 林 雯 洛 領 導 失 責 , 早 應 為 事 件 道 歉 。

*************************
馬 尼 拉 市 長 願 意 為 人 質 事 件 致 歉
2013/08/20 07:01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news_video/index.php?news_id=414035
菲 律 賓 前 總 統 、 現 任 馬 尼 拉 市 長 埃 斯 特 拉 達 接 受 專 訪 時 指 , 願 意 代 表 馬 尼 拉 市 政 府 向 人 質 事 件 及 死 傷 者 家 屬 說 對 不 起 。
他 認 為 三 年 前 發 生 人 質 慘 劇 , 前 市 長 林 雯 洛 領 導 失 責 , 早 應 為 事 件 道 歉 。

一 九 九 八 年 當 選 菲 律 賓 總 統 的 埃 斯 特 拉 達 , 在 今 年 馬 尼 拉 市 長 選 舉 擊 敗 爭 取 連 任 。

三 年 前 處 理 人 質 事 件 的 林 雯 洛 一 直 否 認 自 己 要 為 當 年 事 件 負 責 。 埃 斯 特 拉 達 指 , 選 票 證 明 馬 尼 拉 市 民 並 不 認 同 。

死 者 家 屬 三 年 來 要 求 菲 律 賓 總 統 阿 奎 諾 三 世 為 事 件 道 歉 , 他 就 認 為 總 統 並 非 對 口 單 位 。

他 表 示 , 人 質 事 件 與 最 近 台 灣 漁 民 被 殺 事 件 性 質 不 同 , 不 能 混 為 一 談 。

他 稱 不 能 代 林 雯 洛 向 家 屬 道 歉 , 但 作 為 馬 尼 拉 現 任 市 長 , 願 意 代 表 市 政 府 親 身 向 死 傷 者 家 屬 說 一 句 非 常 抱 歉 。

埃 斯 特 拉 達 指 , 願 意 與 家 屬 會 面 , 親 自 表 達 歉 意 。 不 過 一 提 到 賠 償 , 就 指 涉 及 法 律 問 題 , 不 能 作 任 何 承 諾 。

事 隔 三 年 , 馬 尼 拉 人 民 已 很 少 談 論 人 質 慘 劇 。 當 時 負 責 處 理 事 件 的 警 察 總 長 及 市 長 亦 已 換 人 , 但 對 家 屬 來 說 , 這 心 結 仍 未 能 打 開 。
*******************************************
謝志堅要求梁振英促菲律賓政府道歉
18/08/2013 3:10PM
http://www.metroradio.com.hk/997/News/Default.aspx?NewsID=20130818151051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 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陪同下 , 在觀塘功樂官立中學, 出席第二場地區論壇.
梁振英發言時表示, 過去一年 , 政府的工作已取得進展 , 又指他很重視市民意見, 希望親身聽意見, 改善施政 .
馬尼拉人質事件的死者家屬謝志堅, 向梁振英提問, 指人質事件已經過了三年 , 希望梁振英承諾, 能促請菲律賓政府道歉 , 及保障港人權益 .
梁振英應說, 對人質事件中死者家屬和傷者的訴求 , 銘記於心, 強調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 已和菲律賓駐港總領事人員見面23次, 他承諾, 政府有決心在不同場合及不同渠道 , 以不同方式跟進事件.
也有市民提出發展環保工業 , 和改善醫療的問題 .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讓他成為國際笑話 (自由撰稿人 紫砂)


泛民主派發起默站行動,以不喊口號、不與他人對罵方式,在學校門外向梁振英抗議。前排右起為民主黨林卓廷、教協韓連山、公民黨余若薇、社民連吳文遠、公民黨梁家傑等。(盧翊銘攝)



讓他成為國際笑話(自由撰稿人 紫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30819/51654665

特首梁振英治港無方,分化社會,激起民憤。(資料圖片)

特首梁振英到觀塘一間中學出席第二場地區論壇,公民黨、工黨等,響應社民連吳文遠的「默站」行動,身穿白衣在學校正門對外行人路站立抗議,促勿撕裂香港。

這次「默站」的發起人吳文遠Facebook出現了文字:
『是日「默站」行動順利結束,值得各位參與者自豪。今次的非暴力抗爭方式,在香港算是新嘗試,短短五日網上宣傳,也有二三百人響應,反應算是不俗。
烈日當空下,市民靜默站立於會場正門外,梁振英卻選擇用後門出入,正正突顯梁振英政權之虛怯,不敢面對反對聲音。
有朋友可能會問, 今次行動是否稱得上成功。其實,一天梁振英不下台,任何行動也稱不上成功。
在未來幾個星期內,華人民主書院將會協助舉辨檢討會,讓各位分享今天的經歷,提出改進的建議,為未來的行動方式及佔中運動作好準備。詳細容後公佈,歡迎大家參與。
期望日後會有更多市民參與行動,凝聚更大的社會力量。改變社會,非朝夕可至。非暴力抗爭沒有甚麼必勝秘訣,只有群眾團結一致,才能推動香港社會走向光明。
    在觀塘功樂官立中學感到腳軟。』

吳文遠期望日後會有更多市民參與行動,凝聚更大的社會力量。但最後一句:在觀塘功樂官立中學感到腳軟。那就是有點矛盾了,烈日當空下,企到腳軟,下次會有更多市民參與行動嗎?

如果期望日後會有更多市民參與行動,有三點很重要:一、 參與的同路人多,市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二、 行動是安全。三、 不用付出太多的代價。
檢討這次「默站」,因是非暴力,事前已有多個泛民團體表示參與,所以第一、二點是做到了,但第三點、我相信如果可以的話,靜坐或遊行會比罰企(有人形容默站猷如罰企) 較少辛苦。

其實最好的行動是能得到傳媒的大篇幅報道,或在互聯網廣傳。默站沒有旗幟、沒有一點大形道具趁托,行動的理念或訴求看不出來。我覺得以後的行動一定要考慮到:能將信息清楚地讓傳媒及互聯網廣傳。

現今這個厚顏無恥的梁班子,一般的行動好像影響不到他。但若然最近互聯網廣傳的「黑幫治港」新聞傳到外國,他將成為國際笑話。而我相信最近「陳雲發起聯署,促白宮為林慧思發聲」的行動是會有效的。

陳雲在白宮網頁發起聯署,要求美國總統奧巴馬關注近日的林慧思事件,使她免於港共政府的政治逼害。只要聯署人數在9月15日前達10萬,白宮會作出正式回應。

聯署連結:https://petitions.whitehouse.gov/petition/saving-primary-school-teacher-hong-kong-political-persecution/gc5GhwSJ



網上有人建議:「以後的集會,我們都改為政總出發直奔中聯辦或英美領事館告御狀,視思歪管轄為無物。」我覺得是可行的。


《紫砂》
*********************************
Standing Man:土耳其編舞家Erdem Gunduz獨自站在伊斯坦堡Taksim廣場中心,面向國父紀念文化中心牆外的國父肖像,安靜地佇立了數小時;漸有圍觀者加入,最終有300人與Gunduz一道,不說話,不呼喊,在警方禁止民眾聚集的廣場上靜靜地站著,一起進行無聲的個人抗議行動。

【特首落區】謝志堅指梁振英「講就天下無敵」



有病的梁粉:













要帶口罩



凸晒


梁振英開場白 

xxxxxxxxx
引用自: https://www.facebook.com/keymanpage.hkej/posts/457629181002272
多謝陳振彬主席同我地主持今日呢個論壇,我同兩位局長同仲有住係第一排的其他政治問責官員的部分同事,有部分副局長同政治助理,今日都一同出席,說明我地十分重視觀塘區,同埋香港廣大市民的意見,我地希望藉著呢d機會,能夠現場親身聽大家的意見,可以齊心協力改善我地的施政。我們可以一齊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家。

觀塘係香港一個重要的社區,亦都係一個比較早發展的九龍的社區,人口比較多,而且亦相當有代表性,一個就係基層市民面對的生活問題,有代表性,另一個係上左年紀的長者比例比較多,呢方面,亦都係比較有代表性!

仲有係我地面對的種種挑戰同困難之外,仲有種種的機遇,比如觀塘過去係一個工業區,隨住我地經濟結構的轉型,觀塘現時的工業愈來愈少,隨之而來我地見到商業愈來愈多,亦為新一代的香港人,觀塘居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觀塘而家多左好多寫字樓,多左好多(商)場,係呢個過程,政府同埋有關的單位,仲有工商界,同市民一齊齊心合力,使得觀塘現在舊貌變新顏,落去仲有好多咁樣的機遇,希望我地齊心合作,一齊搞好觀塘。

觀塘亦都面對唔少好多如環保衛生問題,環境保護問題,醫療問題,所以今日兩位局長到場聽大家心聲同大家的意見。

過去一年政府的運作,我地係取得相當的進展的,所以係六月底,我地都叫做破天荒,過去冇做的,新一屆政府做左,一年之後,我地工作的進度,大概有100項,開誠布公,係網上向大家公布,接受大家的監督,希望大家繼續提點我同政府的工作,使到我地工作落去做得更加好。

最後,我都想講講,我地好重視同立法會的關係,咁因此過去一年,我地不斷向立法會說明同爭取立法會議員的支持,過去一年,我地有22條草案向立法會呈交,14條已經通過,8條我地繼續做工夫,而我地110項撥款申請呢,107項,107項係得到立法會支持同通過的,說明我地用心用力去做事,政府、地區同市民,同地區的領袖,仲有係我們廣大公務員支持下,我地的工作,取得進展,係取得相當的進展的。多謝大家。

謝廷駿哥哥質疑梁未討公道
台三月獲道歉 港三年未解決



菲律賓人質事件被殺領隊謝廷駿的哥哥謝志堅在觀塘論壇上,質問梁振英事隔3年,仍未能向菲方討回公道。

謝志堅在論壇上,質疑特首梁振英,菲律賓事件已發生了3年,但仍未能討回公道,但台灣漁民被殺,他們在能夠3個月內,獲得菲方道歉。他要求梁繼續跟進事件,要求菲方道歉。

梁振英表示,知道傷者和死者家屬一直要求菲律賓就事件道歉、追究責任、賠償和要求採取措施,保證港人的人身安全。他和特區政府一直銘記在心,特區政府官員與菲律賓方面接觸了23次,上一次接觸是在上周一,特區政府一直以不同的方式跟進,最回公道。

謝志堅朋友在論壇上再質疑梁振英,「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或者是有心無心」。梁就重申,他上任一年以來,切實處理涉及港人權益的對外事務,無論對象是大國或是小國,是亞洲還是西方國家,他們均會爭取港人權益,通過不同渠道去做,而他相信中央政府會支持的。


人性



挺梁人士叫自行與菲開戰 謝志堅:極不尊重

期間不少挺梁人士即大叫謝志堅「同菲律賓開戰囉」、「要追就追菲律賓政府,追港府做乜」。



梁振英座駕離開時,在場示威者夾道「歡送」。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譚蕙芸: 一套警察也可以知道的非暴力抗爭戰術

一套警察也可以知道的非暴力抗爭戰術
http://news.mingpao.com/20130818/uzc1.htm
【明報專訊】香港的社運策略,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一方面,七一遊行和六四集會雖然吸引群眾,但已被政府習慣,難推動改變,故有人批評合法集會「和理非非」,是「卡拉OK式民主」,行過街唱過歌,大家就回到日常生活。然而那邊廂,抗爭若走向「勇武」,使用粗言和衝擊行動,又製造警民對立,甚至像上周日天水圍有暴力分子搗亂,出現流血衝突,嚇怕一般市民。在這兩難中,有沒有第三條路,保持行動積極性,又能吸引一定市民參加?

過去一周,香港人在討論究竟「非暴力抗爭」應該如何進行。今天下午,政團就發起「靜默站立」,主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然而,坊間卻質疑,政團能否講得出做得到,還是遇到挑釁便亂作一團?有激進泛民甚至認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戇居,是軟弱,究竟「非暴力抗爭」有沒有一條可操作方程式?

來自台灣的簡錫,上周末來港,出席華人民主書院兩日一夜「非暴力抗爭訓練營」,社運界重要人物黃之鋒及戴耀廷亦有到場取經。理念上,簡也認同戴教授那套「愛與和平」,效法甘地和馬丁路德金「以愛融化恨」,故此,他不接受向警察講粗口,主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行動上,他卻沒有「軟下來」,認為只要清楚向公眾預告,行事透明,抗爭依然可積極,參與者亦要準備需要時穿過警方防線,或以不合作運動阻礙社會秩序,爭取與政府對話,但同時可得到輿論支持。

簡錫為民進黨創黨成員,八十年代相信以暴力抗爭達致台獨,甚至製作過汽油彈(見副稿),1987加拿大傳道人在台灣向他介紹「非暴力抗爭」,隨後赴加拿大進修,此後簡以「非暴力抗爭」為信念,參與逾50次社運,1991年籌劃「100行動」抗議顛覆國家法例(類似香港的廿三條),最後逼使法例修訂。簡在「100行動」負責訓練群眾非暴力抗爭,其口述歷史被台北國史館收藏;2006年9月參與「反貪倒扁紅衫軍」運動,擔任施明德副手,向民眾進行非暴力抗爭訓練,「天下圍攻」一百萬人上街也秩序井然。台灣評論家林濁水形容,簡錫是社會運動「頂尖的內行」。

搞社運 「頂尖的內行」

近日大家關心,集會現場若有暴力分子搞事,會一發不可收拾。2006年紅衫軍現場,有人向靜坐人士扔石,集會地點草叢發現藏有多包鐵棍。簡錫形容,群眾運動的秩序要靠參與者高度紀律,不是靠言語和肢體暴力,故此參加者必須受訓。

簡在早年出版自傳,這樣解釋「非暴力抗爭」﹕「非暴力不是鴕鳥式,不是為了逃避衝突屈服。非暴力是體認到社會有不公平存在,既有不公平,衝突是必然的,同時只有透過衝突才能把不公平突顯。非暴力是用和平方式化解衝突和問題,需要更強的勇氣才能抗爭,同時面對肉體痛苦與精神壓力。因此,非暴力抗爭的人民訓練要更嚴格,更紀律,才不會在過程中有人忍受不住而演變成突發暴力挑釁事件,不會被有心人趁機模糊訴求,最後才能把非暴力的能量釋放出來。」

簡說,在紅衫軍的集會舞台上,會做香港集會不會做的事﹕一,每隔數小時,帶領群眾朗讀「非暴力行動準則」,不遵從者會被請離;二,在舞台上演練突發情,數以百萬群眾,即使流動進出,也可透過現場屏幕受訓。

非暴力行動準則

一、 我們要隨時保持友善態度。

二、 面對執政者或反對人士,必須像對參與抗爭的人一樣,以同情、諒解的態度對待他們。

三、不用惡意言詞、口號、標語去嘲弄譏諷對方。不私製標語與標示物。

四、對於直接的暴力行為不予反擊,不報復或叫罵或做敵意批評。

五、不攜帶武器,或任何可當武器用的東西。

六、遵守決策中心或領導者的決定。

七、若我們無法接受決策中心決定,如果必要,可在稍後退出行動或提質疑。但不要在行動進行中做出分裂或爭議行為。

八、我們可運用創造性判斷,並立即付諸行動,同時應保持彈性。

九、若必要,我們需隨時更換領導者。

十、若我們被捕,就接受逮捕,不要反抗執法人員。除非我們的尊嚴被蔑視時,才採取不合作態度。

非暴力抗爭 台港比一比

「非暴力抗爭訓練營」首三十名參加者還包括土盟朱凱迪、社民連吳文遠、嚴敏華、黃浩銘、工黨郭永健、民主黨羅健熙。訓練第二天,傳來天水圍論壇黑幫搗亂消息,大家對於非暴力抗爭的運作,更熱烈討論,但發現「台灣模式」跟香港慣常做法有差異﹕

1/一元領導vs.現場民主

簡老師指,社會運動要「一元領導」,以一個決策小組為主,事先廣納意見,到了現場,參加者須服從領導。相反,香港社運領導者經常被挑戰,如反國教大聯盟撤出公民廣場,百計人士不肯走。近年社運也試用「現場民主」,如留守馬路時分組商討下一步。

簡不贊成現場民主﹕「運動像行軍打仗,你什麼也拿來討論,就會亂掉,群眾不知你幹什麼會想離開。」簡補充,只要預先告知規矩,即使民眾不同意也會減少不滿。簡直言,民主社會的團體各自可籌劃自己的社運。

簡舉例,一元領導在紅衫軍也有實行。例如他不同意施明德一些決定(例如拖延抗爭時間,或癱瘓交通時留出一條馬路),但施是總指揮,他是副手,即使不同意也沒立即爭議,而是在運動告一段落後才離開決策層。

2/參加者紀律vs.多元化

香港的集會裏,不同政團借機展示自己旗幟和制服,示威道具亦多。簡指,成功的社運訴求必須單一,雜亂的旗幟標語會把訴求分散。

簡不贊成香港示威牌經常帶有對官員的侮蔑,因社運應為爭取更平等制度,而不是人身攻擊。筆者問,紅衫軍不也「倒扁」?簡答,最初施明德設計運動叫「倒扁」,他堅持加入「反貪」。他指,喊「阿扁下台」可以,因阿扁貪污是應該為自己行為負責而下台,但焦點是要建立反貪制度,整體運動氣氛也應為達致願景而不是謾罵。

他說,在台灣若集會者帶來了私製標語,甚至連中華民國國旗,糾察也會勸他收起。香港社運界表示,香港集會重視「多元化」,難限制參加者服飾標語。簡反問﹕「以佔領中環為例,這運動不會是多元聲音,唯一目標就是爭普選,多餘的標語會把媒體集中報道分散。」

3/禁絕暴力vs.嘉年華式

簡的抗爭模式像行軍打仗,能夠做到紀律,語言或肢體暴力亦可控制。他說,要防範暴力,就要在集會台上演練,以角色扮演教導參與者處理搞事者。如有人情緒激動,要把搞事者區隔護送離開。而且不能靠糾察,每位參加者都要有意識。

一次,紅衫軍要從由總統府移師火車站,路程要一個小時。簡錫要求全程靜默﹕「每人手拖手,幾萬人靜默走了一小時,不說話,也沒廣播,警察也嚇壞,像殭屍遊行一樣,但產生了震撼力,讓商戶民眾看到,紅衫軍很紀律。」

面對警方驅趕,參與者亦要受訓。簡說,水炮、催淚彈有方法處理,令群眾不易受傷(見圖),示威者被抬時要放鬆身體,並捉緊警察手或腰帶,以免被放下時頭部地。若示威者被放逐郊外,須訂下再集合地點,以示抗爭決心。

港式社運較像嘉年華,除「苦行」較嚴肅,集會文化較隨意,唱歌、閒聊,偶爾叫囂爆粗。簡老師認同「歌是要唱,口號也要喊,演說也要做」,但訓練群眾紀律性和意志亦重要。

4/充分預告行動計劃vs.突襲

簡錫九十年代曾發動全台灣罷工一小時,亦曾安排示威者進佔閱兵會場。簡說,行動要有「升級」部署,才能顯示決心,但罷工、佔領、突破警察防線等,須有足夠時間「預告」大眾和傳媒,爭取社會支持﹕「非暴力抗爭不能秘密突襲,要公開透明,一定要將訴求說明清楚,並告訴如果期限內(例如三天)沒正面答覆,就要採取哪些升級行動。例如佔領中環,要預告什麼時間佔領,帶來交通不便,讓民眾有心理準備,但目標是希望體制改變,請大家共同忍受,為更好未來打拼。」

簡指,若有需要,群眾需進入警方防線﹕「政府躲在警察後面,不跟我們談判是不對的。民主要通過對話,我們有進去談判的意志,我等你三天,你不回應,故此要突破,這點會預告,希望民眾諒解。」如何突破警方防線?簡說不能亂衝亂撞,參與者要手扣手,背後有另一排群眾雙腳紮馬,雙手支撐前排膊頭(見圖)。簡形容,領導要指揮群眾,何時進何時停。

香港近年社運,出現突襲式行動,元旦或七一遊行完畢,示威者走到馬路靜坐,或忽然轉移抗爭地點。

5/抗爭手法承受力

簡老師指,只要不打罵警察,不突破警方防線或鐵欄,過程不傷害對方,台灣人覺得可接受。但香港社運界指,港人承受力低,簡認為,社運須考慮在地文化,必須設計到人民接受,摸索一條「人民的紅線」,踩在紅線上抗爭。

例如,香港社運人士指,「推倒鐵馬,香港人會覺得你暴力」。簡提供較「軟」方法:以睡覺用的棉被蓋在欄柵上,從上爬過,簡老師笑稱這招為「溫暖鐵馬行動」。香港社運人士認為,這方法較易被港人接受。

對抗的是制度不是警察

這些行動戰術,一旦披露,會否令人覺得挑釁警方,或見光便無效?簡錫指,非暴力抗爭要公開透明,不但可讓民眾知,更希望警察認識。他日雙方對峙能減輕誤解,示威者可集中表達訴求,警方亦不應有怨氣。簡說,他曾經向台灣警察講解相關知識﹕「警察要習慣我們的抗爭行為,互相理解。非暴力抗爭是要建立警方跟抗爭者信任,警方要知,怎做不會觸怒示威者;示威者亦要知,如何面對警方,雙方要開展一種『非暴力的遊戲規則』。」

簡指,警方要理解﹕「我們尊重警察職責,你服從上頭指令,我們的訓練不是用來對付警察,不是要打你或當你敵人,但我要向你上頭施壓,因警察阻擾,妨礙我們達到運動目的,我們要突破封鎖,給政府壓力。」

簡又提醒示威者不能向警方發泄﹕「民眾要知道,警察執行公務,不是我們對抗主體,我們目標是要改變制度,不是針對人。若被暴力對待,就拍照,事後公布。」香港社運人士被施暴時習慣叫﹕「警察打人!」簡不同意這樣做,「你會轉移事線,傳媒關注你,不是關注大會訴求」。

香港社會日漸撕裂,泛民互相猜疑,警民互相指摘,林慧思老師、前警司劉達強、天水圍扔水瓶胖小子,皆成人身攻擊對象。簡曾撰文解釋﹕「非暴力必須成為運動者信仰,絕不用暴力,也絕不對人產生私怨仇恨,因為對抗的是制度,當不公義重新獲得公平對待,對抗關係就結束。如果是對人仇恨,就會延續,以仇恨換仇恨,落入以易亦暴的循環。我們對抗不義,是希望擁有公平社會,所以目標不是互相報復,而是走向互助的社會。」

台灣社會藍綠陣營對壘多年,族群撕裂嚴重,簡老師語重深長﹕「香港不應走互相仇恨這條路,看到仇恨,民眾只看到亂象,看不到願景,會畏懼疏離,爭取不到中間民眾支持。社會運動者或政治家,應該能帶給民眾想像,『我們要過怎樣的好日子,大家一起怎樣做』,不是仇恨誰,不對呀,這樣的運動只有消耗。」

參加者點睇?

華人民主書院課程負責人陶君行形容,香港社運長久缺乏一套「共通語言」,沒計劃,沒訓練沒實習,缺乏檢討,希望今次交流能帶動討論。土盟朱凱迪指,香港社運領導理念向來「思想混亂」,未能理清應該「一元領導」還是「現場民主」,台灣模式至少有其系統。學民思潮黃之鋒則指,中學生社運經驗少,「怎樣築一條人鏈也不懂得」,今次發現有參考。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形容,簡錫理念和他相近,但比他「落地」(實在),但始終不認同一元領導,希望以電子公投處理群眾分歧。非暴力抗爭訓練營將在港開辦十期,預計未來一年在港訓練三百人,學民思潮、土盟已有意組織成員接受訓練。

文圖 譚蕙芸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